第299章 近乡思怯,使者蔡愔奉命出使归来(1 / 2)

第299章 近乡思怯,使者蔡愔奉命出使归来

一旁的蔡愔此时已经心急如焚,生怕摄摩腾和法兰心软,但是好在两人都是得道之人,不会随意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说了去大汉,就去大汉。

最后婉拒了大宛王的请求,随着蔡愔继续往东而行。

但这一次还是让蔡愔提起了最大的警惕之心,如今西域遍地都是信佛的人,而且都是得到了残经,如今两个得道高僧来了,就如同黑暗里钻进来两个光之巨人。

他们知道,如今的归途,最大的阻碍不再是沿途的马匪和战乱,而是那些想要让两位高僧留在当地的国家。

因此在沿途,蔡愔等人不断向两位灌输,大汉国内的百姓,如何如何渴求佛的照耀,皇帝陛下甚至到了不看佛经都睡不着觉的地步,就等两位前去解释,可见情况之危急。

又说,大汉百姓最是懂礼聪明的人,只要他们一去,肯定能让佛光很快的铺满全国之类的夸张之言。

摄摩腾和法兰十分明白他们的担心,但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路上耐心聆听使团成员的夸张之言。

而又为了到达大汉时,更好的开展工作,等到了且末国也叫小宛国时,两位大师已经能够说得明白汉话,看得明白一部分汉字了,速度之快,让有语言小天才之称的秦景都为之咂舌。

过了鄯善国,不远就是大汉的边陲,凉州敦煌郡所属玉门关与阳关了。

这一段路程,蔡愔走得格外的小心,一有不对,立即带着队伍躲到了沙丘后面,因为此地正是大汉与匈奴在西域争夺的关键之地,常有匈奴人出没。

在前汉时候,汉匈两方的小股部队的人马,在玉门关和阳关外经常展开厮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西域之人没有办法前来大汉的原因。

由于自从光武帝以来,大汉一直秉持着收缩策略,所以已经很少有汉家骑士在关外游荡,关外几近成了匈奴人的自留地。

而隔着北边不远,就是被匈奴驻军的车师国,而鄯善国在车师国和大汉中间靠西边的位置。

往车师国方向走,一路直抵西域的北部;往鄯善国则是南部,在这三国交界的结合部,匈奴人经常在此狩猎,屠杀前往西域与大汉的一切商人和使者。

蔡愔选择了从阳关而入,因为阳关更靠南,距离匈奴人更远。

好在他们一行人少,目标小,险之又险的躲过了几路游荡的匈奴骑兵,终于抵达了阳关之下。

当他们一行人到达关城之下时,关城浮现起一阵骚动。

蔡愔害怕被误伤,随即让大家停留在原地,自己和秦景上前表明身份。

他们举着手慢慢靠近城墙,而城墙上的汉军也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来者止步!此乃汉朝边关,勿谓言之不预也!”

然后一支箭插进了距离两人面前一两步的地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箭矢上的箭羽还在微微颤抖。

听着浑厚的汉音,隐隐约约可以看着熟悉的肤色和汉制甲胃,让两个久处异国的游子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不怪城墙上的汉军认不出他们。

他们一行人从永平八年从雒阳出发,仔细算算,如今应该到了永平十年了,也就是说他们连续两年,一刻也没有停歇,一直处于陌生的环境,说着陌生的语言,精神永远紧绷着。

去的时候,担心被敌对的国家抓住,去匈奴人那里领赏。不断躲避着马匪、强盗、乱军等,忍受着西域恶劣的环境,漫天的黄沙,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

回来的时候好了点,虽然行路的环境还是一样了,但是有着两位佛教高僧在,经过沿途各国的宣传,在西域这个普遍信佛的地方,都知道有一行汉人,他们中有两位得道高僧。所以一般的匪徒并不敢向他们这支队伍发动劫掠。

可是这也为他们带来一些麻烦,每到一个国家,就要担心两位高僧被其他国家给劫了胡,唯恐自己又要原路返回,再回去贵霜国或者再远的天竺诸国重新请一位高僧,多次惊吓,让他们心力憔悴。

而且这一路上,服饰破损严重,又没有卖汉服的地方,只能换上异族的服饰。再加上一路上环境恶劣,风沙迷漫,每个人的脸都被吹得粗糙不已,原先身为汉人的细腻皮肤不复存在。

从鄯善国而来,多次躲避匈奴人,整个人蓬头垢面,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汉朝使者,宛若国内的一个流民。

好在,如今总算是到家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蔡愔从秦景的手中接过一个被布条紧紧缠绕的长棍,解开布条,露出里面的物件,是一根崭新的节杖,上面的牦毛也是十分干净。

三年前,他从雒阳出发,雄姿英发,三年后,他完成任务,从遥远的国度回来,历经风沙,只有一样没有丝毫的改变,就是这根由皇帝赐予的,代表他身份和尊严的节杖。

他双手平捧着节杖,用最大的力气大声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