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马谡之死(1 / 2)

洛阳丞相府

不知过了多久。

诸葛亮缓缓醒来,模糊中看见床前有个人影,脱口而出:“是幼常(马谡字幼常)啊,快扶我起来。”

来人大惊:“丞相,末将是姜维,丞相何故如此?马.....马参军已经故去多年了。”

诸葛亮揉了揉眼睛,见果然是姜维,略微一笑:“伯约勿见怪,是我糊涂了。”

“丞相对马参军厚爱有加,只可惜他违背将令致街亭失守。不过事情也过去多年,请丞相不要伤心了。”姜维忙安慰道。

诸葛亮摇了摇头,问道:“伯约以为今日魏延之罪,和昔日幼常相比如何?”

“丞相明察秋毫,自有公断。”姜维恭敬地回应。

诸葛亮看了一眼姜维,说道:“魏延啊,勇猛善战,又是先帝所倚重的宿将,北伐先锋当仁不让。只是他性情高傲,目中无人,又喜兵行险招。其实这次兵败受挫,也是让他得个教训,日后好好收敛,明白为将之道不能一味斗狠求险。如此看来,魏延的确罪不至死。”

诸葛亮随后笑了笑,“说起来,还得感谢你,要不是你急中生智,令国舅吴懿求情,我军险些失去一员大将。”

“这......丞相谬赞了。”姜维心中暗惊,丞相当时并未瞧见,却能闻声断事,不可谓不高明。

诸葛亮勉强起身靠在床边,叹息良久,望着姜维说:“我与伯约相识六年了,六年来我们亦师亦友。有些话我一直无人诉说,日前魏延之事,让我想起昔日幼常,一时感伤万分。”

“说实话.....”,诸葛亮神情暗淡,“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悔恨斩了幼常,如果当初军中有你这般聪明之士,幼常也许不会死.....”

“马参军辜负了丞相,丞相既然已经处斩了他,又何必自责?”姜维安慰道。

诸葛亮仰天长叹,伤心地说道:“世人都说是幼常负了我,其实,是我负了幼常......我心里是有苦难言呐。”

姜维一听,小心翼翼地说:“我虽不才,却愿为丞相分忧。如果丞相不嫌弃,尽可说与我听。”

诸葛亮看了姜维一眼,微微一笑,”也好,你我今日就敞开心扉。“

诸葛亮说着就陷入了沉思,彷佛在做出重大的决定一样。

”其实,幼常的失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有一个人,已经预见了这种情况,他比我更了解幼常。“

”是谁?“姜维一时好奇起来。都说丞相和马谡情同父子,居然还有人比丞相更了解马谡?

诸葛亮抬起头,眼中闪出光亮,”是,先帝。“

说罢诸葛亮仿佛陷入了回忆中,他自顾自地说,”幼常失败后,我曾告诉大家一段往事。先帝在临终前,曾交代我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可惜,我没有听信先帝之言。“

姜维微微颔首,”这事我听军中诸将提过,但是先帝薨逝多年,又是如何得知马参军不可大用呢?“

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这就是先帝高明之处了。先帝识人,目光独到,往往见微知著,常从日常小事、基层磨练中挖掘人才。“

诸葛亮顿了顿,”说起来,先帝要比我更早任用幼常。幼常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先帝一起进入蜀地的。朝夕相处下,先帝自然对幼常的秉性有所了解,所以先后任命幼常为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先帝希望通过这些职位来考察幼常,却也发现了幼常身上最大的毛病。“

”是什么?“姜维好奇的追问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