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整顿一方,笼络一片(1 / 1)

"仙祖,我等处境危急之际,想那博陵崔氏一族是否也同样身处困厄之中?”

何乐为察觉到此刻气氛已然紧绷至极,何世民的一番言论已令众人倍感压力山大。若再拖延下去,恐生变故,外界每一刹那皆如履薄冰,万一博陵崔家果真孤注一掷,于朝廷而言亦非佳事,不如尽早寻得对策化解危机。

言毕,群臣皆面露豁然之色,此事确已对朝廷构成严峻挑战,但相较之下,博陵崔家面临的困境只怕更为艰难。他们在此次事件中理亏,朝廷对他们或惩或赦皆游刃有余;然而博陵崔家则不然,无论置于哪个朝代,出卖朝廷之举,皆为必死之罪。

若朝廷将此事昭告天下,博陵崔家必将陷入绝境。纵使他们在之前的两次重击中损失轻微,仅此卖国一条罪状,朝廷便足以将其钉在耻辱柱之上。

早年何世民未登基时,天下纷争四起,百姓归属感稀薄,今日你为主,明日他人接替,对于民众而言并无新奇之处,任何人似乎皆有望问鼎高位,那时的朝廷也无法在百姓心中建立起归属认同,因其变迁太过频繁。

然而自何世民登基以来,大唐皇朝展现出崭新的气象,在对外征战中连连获胜,并且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虽未能家家户户步入小康社会,但与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人们对大唐的归属感也日渐增强。

昔日各大世家尚能左右逢源,甚至与域外势力勾勾搭搭,百姓对此也视为常态,毕竟这些世家均有雄厚的产业,广结权贵本乃寻常之事。然而如今大唐国泰民安已久,博陵崔家却做出此举,实属咎由自取。

“请继续阐述。”

何世民闻何乐为所言,心知其心中已有筹谋,但他一如既往地并不知晓何乐为具体打算如何行事,只能示意其继续讲下去。

其余大臣皆屏息聆听,王德站于高台之上,清晰可见,仿佛所有国家大计均出自太孙殿下之口,即便最后并非殿下亲自执行,最终行动也会遵循殿下的意愿展开,这便是对朝廷发展方向的引领。

“朝廷固然有能力一举荡平他们,然而为了维系当前的局面稳定,朝廷可以选择宽宏大量……”

何乐为此言无异于为何世民锦上添花,实则何世民内心深处根本不敢轻易动博陵崔家。表面上看,博陵崔家实力不过如此,区区两千兵马足以扫平其宗族根基,然而暗中究竟藏匿了多少潜伏力量,恐怕唯有崔家几位长辈才知晓。一旦悉数揭开真相,只怕将会震撼整个大唐疆土。

"如何宽恕罪愆,难不成博陵崔氏一族之过便不予追究?那我仙朝威严便可无视么?"

何世民依然未能揣摩透何乐为的真实意图,四周的众人纷纷点头赞同,他们都觉得此事唯有两种结局,或是彻底铲除博陵崔氏,或是假装此事未曾发生,但这两种选择皆为仙朝所无法接纳。

"固然必须追责,但也需向崔氏明言,吾辈仅针对首恶,博陵崔家内并非众志成城。若仅处置少数首要分子,则那些腾出的位置自会引来他人觊觎。事先与崔家言明,凡在朝廷中挑起波澜者,必取其性命,既能向天下众生有所交待,又能令崔家付出代价。如此一来,在那些企图维持既有利益之人面前,崔家亦不敢轻易反叛……"

厅内尽是智者,何乐为将计策点到为止,众人已然明悟其意:既要分化拉拢崔氏一部分力量,又要坚决打击与其离心离德的当权派。如今崔家的执政者必须铲除,因其与仙朝之心已背道而驰;而那些依靠朝廷势力爬上高位的崔家子弟,为了未来日子安稳,唯有依附于朝廷才是出路。

以博陵崔家当前形势来看,一派乃是家族旧部,牢牢把控着各权力中枢;另一派则如暗夜蛰伏者,虽同属崔家血脉,但却手中无实权。他们在等待着家族现任掌权者的垮台,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有机可乘,获取新的权力。

此刻朝廷的任务便是与此隐忍派系达成共识,令其出手对付那些现居高位者。只要崔家之人仍在掌控权位,崔氏势力便会大致保持稳定,只不过新晋升的这批人已在朝廷的意志烙印之下,日后任何重大举措都须得与朝廷协商一致。

在这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博陵崔家的实力必将大幅削弱,至少将削减三成以上。借此机会,仙朝再次重挫世家大族,并成功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博陵崔家,从而更深层次地瓦解五行七王的威胁。

高瞻远瞩!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互望一眼,彼此眼中都流露出钦佩之意,他们虽然未曾想到此计,但假以时日,他们也能想出类似的策略。

"你的胆魄非凡,口头上说来轻松,但真要着手执行,这其中的艰难险阻你可曾料及?"

何世民的语气虽稍显柔和,却仍未对何乐为直言赞许。此事听似易行,一旦付诸实践,其难度绝不亚于远征蛮荒之地吐谷浑。

"孙儿愿担此重任,全力以赴实行此事。"

喜欢大唐之盛世大柱国请大家收藏: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大唐之盛世大柱国请大家收藏: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