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宗亲玉牒3(1 / 2)

刘表手中这块有容貌、有籍贯、有姓名的玉牒,俨然便是一张东汉时期的“身份证”。

其实早在秦朝便有了“身份证”这么一说,当然那时候的名字叫做“照身帖”。(本章节书圈会介绍中国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

汉承秦制,自然这“照身帖”也沿用了下来。

平常百姓的照身帖,同样是用光滑的竹板制作的。

当然有身份地位的人,他们所用的材质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世家大族以及官吏会用上好的木材、乃至青铜。

像得到宗正府认可,且有功绩在身的汉室宗亲和朝中官吏,则用玉牒。

当然玉牒的材质也会不同,如三公九卿及诸侯王、侯爵,则使用上好的南阳紫玉和西域紫玉。

而刘表因为家世显赫,又有硕大声名,是故刘表的宗亲玉牒,是一块品相颇高的西域羊脂玉。

刘表将手中玉牒递到宗正刘虞手中,随后又对着宗正刘虞说道。

“侄儿此番坐镇南阳,陛下允诺只让琦儿一人留守高平侯府,后续还要劳烦叔父多加照拂了。”

宗正刘虞闻言,倒是一愣。按理说像南阳太守这等要职,定然是要将家眷留在京师充当质子的。

刘表身为汉室宗亲,自然跟其他地方官长有些不同,乃是宗正府管理其家眷之事,此前刘虞还在纠结,后续应该怎么跟刘表述说此事呢。

此时听得刘表此言,宗正刘虞倒也不用纠结了,于是微微点头道。

“这是应当,既然只有琦儿一人呆在京师洛阳,那便一起给他更换宗亲玉牒吧。”

刘表闻言倒是一喜,毕竟按照过往惯例,哪怕刘表身居要职,刘琦也得等到二十岁加冠赐字之时,方能得到宗亲玉牒。

此刻却足足提前了四年,对于宗正刘虞的格外照拂,刘表自然是又躬身拜谢一番。

随后刘表便唤来长子刘琦,与自己一道跟随宗正刘虞,去往刻录宗亲玉牒的宫室。

待刘虞、刘表一行到得刻录宗亲玉牒的宫室时,刘备正捧着新鲜出炉的宗亲玉牒出来。

见得刘虞、刘表几人到来,刘备自是躬身拜道。

“涿郡刘氏、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拜见宗正大人,拜见景升兄长。”

刘虞、刘表自是示意刘备起身,随后刘表又为长子刘琦介绍道。

“此乃涿郡刘氏、中山靖王之后,别部司马刘备刘玄德,其与为父同辈,你当称其为叔父。”

刘琦闻言,自是躬身拜道。

“山阳刘氏、鲁恭王之后,刘琦拜见玄德叔父。”

刘备见此,自是大为开怀的扶起刘琦。

随后刘表又叮嘱刘备几句,又告知皇城饮宴再聚,刘备方才再三拜谢的躬身退去。

刘备离开刻录宗亲玉牒的宫室,在正堂之中会合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又欣喜的拜别侍御史刘和。

待出得宗正府,刘备方才将怀中三、四寸的宗亲玉牒拿出来,与关羽、张飞二人一观。

刘备此前的照身帖,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光滑竹板,现今却变成了名贵的宗亲玉牒,关羽、张飞二人自是恭贺不已。

不过与刘表的羊脂玉宗亲玉牒不同的是,刘备的宗亲玉牒材质明显要差了不少,甚至白玉之中还有些许杂色。

不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倒是并未在意什么,毕竟这可比光滑竹板要高大上无数倍了。

只见宗亲玉牒正面,刻着刘备样貌并以金粉漆之。

同时玉牒正面的“涿郡刘氏刘备刘玄德”几个字,和玉牒背面“大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几个字,则以金丝嵌之。

关羽、张飞二人见此,又是艳羡一番。

刘备也知关羽、张飞二人的照身帖,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光滑竹板,是故也好言宽慰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