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无知的廷议(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6313 字 1个月前

秦刚放回去的俘虏,一路急跑,将交趾水师主力基本覆没、两江口水营尽数落入宋军手中的消息带到昇龙府时,同时北逃的陈皓,也通过海东路北方的军营将同样的消息传了回来。

交趾小朝廷开始懵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大宋的军队就这么快地打过来了吗?怎么也没见他们发布敕书、发布诏令呢?关键是更没听说大宋那边有调兵遣将的动静啊?

而且,这个发布公文的东南海事院到底是个什么衙门?他们如此不按规矩出牌,不从陆上进攻,而是从海上过来,占领了我们的水师大营,又还要设什么镇越、宁南之营,听听这名字,摆明了就是要欺负我大越国嘛!

短暂的慌乱之后,交趾小朝廷的最高军事廷议开始了。

交趾国主李乾德端坐于龙椅之上,下面的几人,便就是此时小朝廷里的决策宰辅:

太尉兼内侍判首都押衙李常杰、殿前都指挥使崇贤侯李乾明、礼部尚书黎伯玉以及兵部尚书何于、还有国师枯头法师。枯头法师是一个僧人,却是因为李乾德崇佛,经常会以国事咨询于他,所以这样的决议,他也是一定会在场的。

“这海东及长州两地水师大营遭到北朝水师的偷袭,除了海东水师有四十艘战舰目前撤退到了横蒲县外,其余兵舰据称全军覆没,宋贼占据了这两处大营,甚至向我们发来了此等荒谬至极的文书,声称要在那里建什么镇越、宁南两营,简直是岂有此理!”李乾德敲了敲已经在众位宰辅手里传了一圈的宋军公文,“诸位觉得该如何应对?”

“宋贼无道,贸然兴兵,欺我水师不备!臣弟愿尽起王师十万,夺回两处水师大营,将这群北寇尽数驱越下海,以挽我大越之脸面!”崇贤侯李乾明率先慷慨发言,说话间,他还拿眼光斜看着太尉李常杰。

因为这水师提举陈皓正是李常之前杰提拔并依赖的将领,而此战水师尽败,他的言下之意,便就是这李太尉的人丢了大越国的脸面了!

不过,李常杰此时却是面色如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任由李乾明讲话中夹带着暗讽之意。

黎伯玉是礼部尚书,专门处理外交以及朝贡等事,李乾德亲政后,不断完善并强化李太祖时的“中夏”概念,认为华夏确是天下之本,但交趾正好占据了位于天下四海“正中”之处的昇龙城,便是“中夏”,而与周边各地的“四夷”相对。

当然,他们也不敢把北面的大宋称为北夷,但会称为北朝,而自称为南朝相对。所以,身为礼部尚书的黎伯玉自然清楚自己发言的政治正确方向:

“我朝与北朝接壤之境,多是所居蛮部主动向我投奔,此乃受陛下仁政之感召。我朝太宗有诏曰:‘是四海兆姓之民,均如赤子,致异域怀仁而欵附,殊方慕义以来宾。’正是此理也。而宋主不思修仁政以聚人心,反欲加罪于吾身,何其糊涂!臣愿为陛下出使,问罪于这北朝所谓东南海事院,斥其不宣而战,残害我大越军民,并当面指出其无道无理及无耻之行,责令其必须退兵、赔偿、罪责,缺一不可!”

李乾明见黎伯玉并未直接支持他所提的出兵之道,反而却是要求亲做代表去谈判,心里便极为不爽,立即出言讥讽:“黎尚书所言甚高,当可做得了我大越的武信君,一张雄辩之口,便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令那北朝乖乖地退兵还地啊!”

李乾明说的武信君,是指战国时期在秦国两度为相的纵横家张仪,的确是一个能以口舌之利,便为秦国拿下千里之地的外交家。但此时说来,却是在嘲讽黎伯玉夸夸其谈。因为大家都明白,在如今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谈判说服得了宋将。

兵部尚书何于,是李乾德所信任的亲信,从武捷军指挥使开始,一步步地做到了少尉、以及知殿前诸军事。在一年前,又找了个机会,在给李常杰加封了新的虚衔,拿去了他的几个实职,其中就让何于来接替了兵部尚书。

何于本人还是相对稳重并较有见地,他缓缓地开口道:“论国与国相处之间,自是外交谈判当为正道。但是军事实力却是谈判的资本。以臣之见,黎尚书遣使谈判的前提条件,乃是崇贤候所言必须先行遣兵给予入侵宋兵以真正的教训,如此这般,才能在谈判中有所斩获。”

李乾明却是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道:“何尚书这句话说好一个四平八稳,滴水不漏,这谈判有必要,打仗也需要打。只是,不知何尚书对于迎战宋贼有何高见?”

“高见说不上,但是此战我大越必胜!”何于却是对李乾德拱手说道,“据臣所知,这宋国的东南海事院乃是最近新设之衙门,究其主责,主要还是沿昔日王安石之邪计,以钻营海贸,资扩国库。因其获益所多,也多圈养水师,故其偶尔偷袭得手,却也不敢沿江直入我大越腹地,只敢据营而守、遣文恐吓而已。况且我中夏山林之气候,多为宋兵不习,如再以精兵阻击,宋贼必退,那时再谈判,便可趁势将邕钦二州之诸多地界正式收诸我朝,岂不快哉?”

“李太尉乃我大越之名将泰斗,对于崇贤侯与何尚书之观点有何见解?”虽然对于李常杰的名气与影响十分忌惮,但是一旦涉及这种作战的大事,李乾德还是希望能够听到这位老太尉的真知灼见。

“兵将莫轻言战事,若言必知彼。何尚书所言这东南海事院的军队,确实都为水师,也都为这一年多来新建。但是这东南海事院的主官,却非常人,而是前两年在西北的宋夏战争中屡战屡胜的年轻名将秦刚!此人虽只有弱冠之龄,却是名震西北,是不可小视的对手。”

“李太尉近年少有出征,太喜欢听风就是雨了。”崇贤侯不以为然地说道,“不过弱冠之龄的进士之官,多是纸上谈兵的夸夸之徒。宋夏战争,靠得乃是大宋精锐西军,正如上回郭逵带来的部队一样。但此次过来的水师却是南兵而已,本侯愿立军令状,率领精军五万,不将宋贼赶下大海,誓不还师!”

“唉!”李常杰在内心长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出言反驳,只是将决定的权力交给了国主李乾德。

一则这些年来,他已经明白年轻国主的想法与担忧,二则他也行将迟暮。身为一名宦官,他既无在名誉与地位上再进一步的可能,同时也缺乏任何其它方面的想法与诉求。目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尽早致仕,并能够让他的弟弟或侄子来继承自己的爵位,也就算得上是这一生的圆满了。

“国师以为呢?”李乾德最后问向了枯头法师。

“宋行火德,然火畏水。宋兵南战多不堪,此战又自水上而来,必将亡于水而归!”枯头法师面无表情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显然却是支持对宋强硬出战的。

这句话对于李乾德的迎战决心显然是有着根本性意义的。原本他就是一个不甘退缩的君主,上回对宋作战的和议,那是面临着大宋精兵已经兵临昇龙府下的严峻局面了,这次虽然一开始惊闻两处水营被占,但毕竟这时对于水师还是不太重视,更是不清楚这个秦刚的底细,若是就被这一封文书就吓得低头前去谈判,他显然是于心不甘的。

“诸卿的意见都挺有理,朕亦有同感。”李乾德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着兵部即日调集禁军精兵三万,沿途再补两万,成五万东征大军,拜崇贤侯为主帅,东征讨伐宋逆。另,黎尚书可派使前往广南西路,就其东南海事院挑动边衅,占我水营一事提出质询。”

“臣弟遵旨。”李乾明却是应承得最快,前些年在与大宋广南西路的边境蚕食中虽然得利甚多,但毕竟都是暗地里的小动作,拿不上台面的功劳。但是,这次明知进攻水营的宋军一非西军主力,二只是水师新军,他岂能不抓住这次的天赐良机,堂堂正正地通过正面战斗击败宋军!

何于也躬身领旨。这交趾模仿宋制,禁军大部分都在京城及附近,所以让拥有调兵权的兵部尽快调集出足够的兵力,也不算太难的事情。

黎伯玉也因自己的提议并没有被完全否决,而更无所谓。

毕竟这个时候,还是没有人敢于在国内挑战李乾德的威信。

即使是李常杰,犹豫了半天,还是站出来提议了一句:“水师提举陈皓正赶往京城请罪,老臣建议由其以戴罪之身再领内河水师,以立功赎罪,同时也更能发挥我大越水师的实力。”

“准!”这个提议也没什么,李乾德非常爽快地就应下了。

李乾明却是在心里冷笑一声:“果真是个护短的主,吃过败仗的人,非还要再给他机会,真是不容易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