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流民(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5997 字 1个月前

这个故事还可以总结为一个“拆屋效应”的规律:“一间屋子太暗,须开一个天窗才好,大家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接受开窗!”

故事讲完,耶律宁与慈云便懂得了该如何与辽阳府的官员们来讲了。

召集众官员到齐后,慈云便讲了去开州后,在那里看到渤海人的兵强马壮,又讲了前来谈判的对方使者如何蛮横不讲理,一开口就是五百万贯的开价,动辄就要结束谈判回家发兵。

而耶律宁听了后,便怒称渤海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他决定要在辽阳府实行焦土政策,决心带领全辽阳的军民,拼尽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个铜板,也要与渤海人决一死战!

这话说得周围官员虽然不好直接开口驳斥他,但却是一个个地忧心忡忡。

不过,慈云法师此时又开了口:“小僧当时也差不多是如统军使这般地向对方义正言辞地指出,同时还告诉对方,我们大辽福员万里,披甲百万,就算他们能够尽复辽东之地,一旦王师再伐,又岂是他们这些兵马所能抵挡得了的?!”

“正是!正是!”立刻便有人明白,耶律统军使的这番话是场面上的气势之语。

于是,借此对比,慈云法师便讲了如何对渤海人进行了威逼利诱,再加上各种纵横之术的劝说引导,最终谈出了一个“双方按当前势力范围休兵、渤海人向大辽称臣、辽阳府赐其退兵费三十万贯”的和议草案。

很明显,因为前面有了耶律宁的“焦土抵抗”在线,如今这“三十万贯退兵费”的数字在说出来的一刹那虽然还有点令人咋舌,但也并没有引起在座者太多的非议。

尤其是慈云再提到“可将东京道眼下最头痛的流民送去抵充退兵费”这一点时,在座的官员们竟然都开始轻松地击掌叫好了。

毫无悬念,和谈方案顺利通过。八万贯的现钱与两万贯的货物,作为先期安抚渤海人的基础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随着慈云法师尽快赶回开州。

还好,虽然并没有看到之前要求的三十万贯,但毕竟是运来了总价值十万贯的钱货,慈云也带来了东京道的最高授权,表示剩下来的二十万贯,即日起就已经安排清点流民,只等和约一签,就可以进行移交。

当然,慈云原本很担心的流民计数问题似乎在对面并不成为问题,只是大家在取得基本共识之后,进一步推敲这份和谈文本的措辞字句上,差不多花费了两天多的时间。

辽渤终于达成和谈。

表面上,是渤海人向辽人投降,并成为大辽的臣子。实际上,渤海人依旧是占据了目前所能掌控的保州与穆州的所有地方,以及开州及镇海府的部分已被其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与独立。

而这也完全符合渤海人对于自己的复国计划的稳定推进节奏。

更何况,这次和谈所意外带来的十万贯钱财货物,正成为渤海人逐渐强化自己实力的最重要依靠之一了。

五日后,第一批流民在开州城外渤海人所控制的卡所这里进行了移交。

到了保州之后,先是安排这批饥寒交迫的流民好好地吃了一顿饱饭,然后便向他们宣布了两个不同的去向:

第一,只愿继续留在辽东的话,那就要成为渤海人的治民。可以分配一定的田地,但需要依照过去在辽国的标准缴纳赋税、出丁服役。当然,这样的条件,对于如今在东京道那边都已经活不下去的流民来说,自然还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第二,是去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流求”,需要乘坐海船一直往南之后才能到达,不过条件却是非常诱惑:首先去程费用全免,然后到达后会给每家发一笔安家费,并提供所有的开荒工具与首年的口粮,然后开垦出来的田地不论多少,全归自己。没有田租与杂税,所有的赋税全部算在一起,缴纳四成收入即可。当地官府再有干活的事,都会另付钱。

对于用流民来抵充费用的想法,高元伯本来是没有太多想法的。因为已经拿到手的十万贯钱货,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这剩下的二十万贯即使全部用人来抵充,他也是无所谓的。不过,眼下他只担心的是:假如过来的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辽东,他目前的地盘可有点承受不起。

不过,很快他的这个担心就要消失了。

因为辽东的这些流民,毕竟之前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磨砺,他们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与骨子里的冒险精神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而且,他们也知道了渤海国会向大辽称臣的事情,总觉得留在渤海国内,最终也会与过去在大辽国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关于那个被称为“流求”的遥远海岛,提出的条件那么地优惠、描述的前景又是那么地诱人,要是把自己眼下毫无希望的未来押在上面赌一把也不是太难的决定。

于是,流民中,竟然有七八成的人,选择了要去流求。

当然,秦刚也是一个相当讲规矩的人,凡是选择去流求的人,他让胡衍都按照当年与两浙路各地知州结算的标准,另外向渤海人支付了一笔费用,这让高元伯不住地称颂秦刚仁义公道。

和议签订好,慈云要带回辽阳府用印并得报到上京那里最终确认。而渤海谈判团则满载而归,回到了保州。

这下子,对于渤海国来说,稍稍后退了一步,但却获得了大笔的经费,又有了充足的人力。暂时对辽国称臣又能怎样?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胡衍则要对决定前往流求的流民进行安排,从这里过去的船只并不难,可以利用持续往保州运送粮食的补给船的回程。但对前去的流民登记、分组、安排等事则是非常地繁杂。这次跟他过来的手下人没几个,高元伯则让佟文生去他那里帮忙。

佟文生做事相当地靠谱,该问的问,不该问的绝不开口乱打听。

不过他的领悟能力非常地强。

报名前往流求的流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有关那边的气候、环境、待遇等方面的细节。

起初都是由胡衍安排的两个专门从流求过来的水手留在这里负责回答。佟文生没有刻意去了解,也就是在一旁听得多了,后面大多数问题他都能自己直接回答流民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