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平衡(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5989 字 1个月前

一向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与章惇唱反调的曾布,却率先从秦刚的这个设问中发现了自己的发言价值。他立即一拱手,站出来对着赵煦说:“启禀陛下,当初朝堂商议,同意扶植渤海人,想要对付的其实并非只是单纯的辽人,而应该是千百年来,一直悬于中原头顶上的所有北方威胁。秦徐之的设问,恰恰就是在提醒大家,驱虎吞狼是一条好计,但是也必须要作好预防:如何能够对付得了‘吞了狼’之后更为可怕的虎!”

应该说:党争的力量是无穷的!

你们不是一直吐槽说整个大宋就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北方的真正局势吗?可是曾布刚才的这段话不就是说得极为精彩吗?其判断也极为透彻、从中显示出来的眼光更是非常深远!

其实,精彩也好、透彻也罢、深远也不论,都只是表象,曾布也并不是真正听明白了秦刚的用意。他只不过是预设了“一定要反驳章惇观点”的这个立场,然后以其绝对聪明的头脑迅速地组织出一切可以用来佐证的理由。

也就是说:他不过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是这样的反对观点,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正常地揭示了大宋面对北方威胁的最恰当态度。

这一论述的逻辑相对严密且完整,包括章惇在内的众人竟然一下子无言以反驳。

蔡京则眼珠一转,出来打个圆场道:“徐之之意,也是打个比方,渤海人的当前困境,还是在于能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方,制辽尚有较大的难度,又何谈得灭辽呢?无非只是提醒我们时时要小心罢了。”

秦刚自然明白不可能这么简单地就能扭转整个朝堂的观念,而且关于渤海人的实力,即使是全力扶持,基本也不太可能推翻辽国的统治。

而他只不过只是想借当前的这个机会,提醒所有的宰辅,在以后也要实施类似的“驱虎吞狼”战术时,至少也要有曾布当前的这种认识能力。从而为未来的事件,埋下一个有可能的思考小种子,至于何时会发芽、能不能生芽等等,只能以后再说了。

“蔡承旨所言甚是。只是秦刚习惯于预事在先,对于资助渤海人一事上,坚持适可而止、顺势而为的原则。宋辽和平的平衡非常不容易,轻易不能去打破它!”

秦刚强调宋辽和平的平衡,是因为他深知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就会出现更加可怕而难以控制的北方新威胁。

而朝中大多数的宰辅们认同这个平衡理念的原因,只不过是单纯地畏惧与辽人对战而已。

赵煦哪怕是再有雄心壮志,在此时也是根本没有做好与辽人直接对战的准备,自然对于秦刚的这个和平及平衡观点大加赞赏,更是认为自己在北方布局安排了秦刚,才是最难得的智慧之手。

因此,在章惇已经数次表示,在北方辽人的威胁逐渐减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秦刚调回京城,无论是在中书部门安排重要职位、又或者是在翰林馆阁里进行必要的培育,都是可以彰显出朝廷对于立功臣子的厚待。

但是,赵煦却有自己的考虑:

秦刚对于他未来要更牢牢地掌控朝廷全局具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所以他不想让秦刚成为当前任何一处势力去争取及拉拢的对象。

秦刚目前还是孤臣、将来也必须是孤臣!只有这样,来自他这个天子所赐予及特别关照的,才会是这个孤臣最重要以及唯一的依靠。

眼下秦刚关于北方局势的判断,无疑又是给了他这种规划想法一个极好的理由。

同知枢密院事的林希此时觉得需要发言了:“陛下,臣亦赞同秦待制的观点。只是,为消除北方辽人入侵的隐患,渤海人还是必须要扶持的,只有渤海人稳定活动在辽人的后院,河北河东的安全才有保障。至于如何去把握对渤海人扶持的力度,既让他们维持着对于辽人的威胁,又不至于让渤海人自身坐大。臣认为,秦待制已在河北治军有了一年,还曾去过保州与高丽,理应在这方面最有经验,宜交由他至前线临机掌握!”

“言之有理,秦卿对此可有何建议?”赵煦点点头顺势问向秦刚。

“微臣以为,可以从三点着手把握:在武器装备上,多给防御型武器,少给及不给进攻型武器;在外交把控上,可让高丽利用保州争议之地话题,在适当时机出面调停,促进辽东地区的三方平衡;在军事指导上,利用微臣派去的军事顾问团,劝说渤海人重点经营辽东南部区域。这样子发展起来的渤海国,既可以实现牵制辽人的作用,但是因为其东面有高丽、北面有生女真,也不至于会原地做大。”

一番话说得赵煦连连点头。

章惇此时便在内心痛骂林希的猪队友行径。本来之前与秦刚的一次会面,双方虽然没有太多的关系进展,但是最起码是有了初步的友好迹象。

而在今天皇上在小朝会时临时起意召集秦刚来议之时,他就已经在内心盘算好了,想着找个机会,借机举荐秦刚回到朝中,或者是兵部、或者直接至中书任职。这样一来,也可推动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关系。

只是林希这个短视的家伙,看似借机在与曾布的争执中,维护了自己这一方的观点,取得了在朝堂争议之中的一点点小优势,却在无形中,破坏了章惇对于秦刚拉拢的大计。

因为顺着当前的话题赵煦很自然地提及了接下来处理渤海人问题的人选,而殿内众人的眼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秦刚。

见状自知别无选择,秦刚索性主动站出:“微臣既食朝廷俸禄,自当为陛下分忧。如有任何差遣,微臣万死不辞!”

曾布却是立即说了一句:“因渤海人之事不可明示,徐之只能暂时留任知沧州原职。”

赵煦虽然点点头,但是却跟着说道:“郭长风【注:郭伟,表字长风】年纪不小了,这些年驻守瀛州也算有功,让他回京任职,高阳关路安抚使司就移镇沧州吧!”

众人先是一惊,皇上的这个意思是:既然眼下不便让秦刚离开沧州升官,那么就把郭伟调回京城另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司的治所移到沧州,也就是意味着秦刚可以在原处升任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这样的任命虽然有点令人意外,但是细想一下,却也是最妥当的安排。你给臣子委任的是关乎国境和平的大事,却如果又不给予更高的官职,这总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秦刚本来就兼了高阳关路的兵马副都总管一职,这次直接扶个正,的确更有利于他调动更多资源,来协调安排与渤海人之的关系。

殿中的诸位宰辅对这样的任命建议均无异议。

私下腹诽的另当别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