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学政褒贬(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8473 字 1个月前

不过,这次回到了京城,李禠已经在大名府那里全力督促新酒坊的稳定出产,京城这里的生意便全部是由秦湛在打理,赵子裪那边也是早早地下了帖子约着能见一面,家中甚至还有高俅帮着端王送来的帖子,虽然是可以排开日子再约定,不过一一地考虑清楚再亲自写上回帖,倒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秦刚这次回京前倒是提前给李清照去了信,并约好到了京城后自然还是要派迒哥儿出来传递信息。所以待落衙后回到麦秸巷时,李迒却是已经在家里等了好一会儿。

“十八叔!”李迒这次见到秦刚却没有急着说话,而且一直憋到了后院只剩两人时,才神神秘秘地开口道,“我姐明天下午要随我娘去城北舅舅家,地方是在新封丘门外大街的石子巷,到时候她会借口陪舅舅的小女儿出门玩,你到时候可否过来?”

秦刚算了一下时间,明天一早是大朝会,就算是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拖到下午,于是便与他约了个最迟申时的时间,李迒说在石子巷南面的袄庙斜街有家最为知名的李四家茶铺,在那里见面最好。

次日,十一月初一,朔朝会。

一如既往的枯燥流程正在进行之中,坐在上座的赵煦是已经知道秦刚回京了,心里还在想着如果今天朝会上秦刚要是有奏本的话,一定会找个理由把他留下来,以质询的方式和这个臣子好好地聊上一聊。

“臣有本要弹劾!”就在朝会进入尾声之际,突然一名御史走出了队列,而大殿上的众人一下子便都有了精神。

出来的这名御史,是新近投靠章惇的一个新人,当然这个新人也只是相对而言,能当个御史的,至少也在其它位置上也要锻炼了十几年,差不多能有四十岁的样子,有冲劲、胆子大,便会被放在这个位置上锻炼锻炼。

新入乌台的御史选择的第一个对象很重要,最好是能找个面生根浅、最好还早得罪过自己恩主的,理由也简单,面生的好下手,根浅的容易成功的,得罪过自己恩主的这样算是为恩主交上的投名状。

只可惜新人的毛病就是见识太少,以为挑中了秦刚这样的一个对象,恰好都符合这三个特点,却不知道当年就连大名鼎鼎的铁嘴张商英也曾在这个年轻的官员身上栽过跟头。

“臣弹劾集贤殿修撰、朝奉大夫、提举天下学政使秦刚,因私废公、罔顾圣恩,结交商贾、荒废职事……”听着这位新晋御史滔滔不绝的口述一定是拟过了好多遍的弹章之文,站在大堂最前列的章惇不由地皱了皱眉头。

虽然他并非是不认可对于秦刚的弹劾,只是觉得今天出来的这位未免有点太急太嫩了,而且弹章里所述的那些东西也都只是一些浅层的东西,并无太关键的实质内容,不说秦刚有没有准备,就算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自己,随便用些言辞上的经验,就足以将这些弹劾之辞尽数驳斥了回去。

更不要说,如今坐在台上的那位官家,又是一个能对秦刚像是护崽一般地拉偏架的。

不出所料,这名御史弹劾的主体内容,无非就是指责秦刚上任后的一个月,跑回到之前就任的地方去游山玩水,甚至指责他是去环庆忙乎于自己人设在那里的生意产业。

之后,就像一篇已经确定了论点的议论文,总是要多堆砌一些论据的。

所以,又是捕风捉影地讲了秦刚此人在之前的鄜延大战中不遵经略安抚司之命、私自联络环庆、泾原之军冒险追击对手,又说他在军中行事手段狠辣,嗜杀无度——不是战报号称斩首上万吗……

秦刚此时正立于朝官的中间偏前之位,这次没有章楶陪同,前后左右都是他所不认识之人,尤其是在这御史弹章开始念起后,周围的人都稍稍与他让出了一点点的距离。

御史又臭又长的弹章念罢,赵煦就已经不耐烦地点了秦刚之名:“秦卿可有话说?”

“臣有罪!”秦刚先是站出列来,说了一句认罪的客气话,“罪臣蒙受圣恩,提举天下之学政之事,尝思这天下之大,以何为头?因孤陋寡闻,惟见过文风鼎盛之江淮浙闽诸地,以及战火余生之鄜延环庆境内,思前虑后,还是决定向圣上请旨,先行去西北尝试安民施教之策为宜。正所谓‘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也,此去之前,也曾向圣上进言。”

“不错,朕甚赞此言!”随着赵煦这句话的说出,那位御史的脸色已经大变。这是什么意思?当众拉偏架么?

不过他还怀有侥幸之心,就算是你这次西去是有旨意在身,但看你到西北之后也没折腾出什么东西来,一句“结交商贾、碌碌无为”同样能够钉死你!

“臣在西北,知地方因连年兵火,民生困顿;战后重建,百废俱兴。地方官员,虽有重教兴学之心,但却总为无米之炊而难。臣尝思:建一学、聘一师,花费甚巨却仅能教育数十人。然若置一馆、备一书,虽些许投入却足令百千人获益。”秦刚接下来的这段话,却是说得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听得许多大臣也是连连点头,“于是便利用这月余之时间,于环庆、泾原二路各州县,各建官学图书馆一座,由于馆内的正版校阅之经史子集花费不少,即由臣游说在各地从事商贾之亲友,于每地各捐了百余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便引来殿中有人惊叹而赞,无它,宋时的精版书籍价格不菲,仅此两路,军州县之地至少三十,每地百册,便是三千册的量,如此大的捐赠,在西北之地,估计除了经商之人,任是基它的大户也是拿不出如此大的手笔。

“秦卿此举,善莫大焉!”赵煦听得非常高兴。

“仅西北两路之图书馆,可由臣作一尝试试,然天下贫寒学子,又岂非西北独有?臣便以此事写一奏章,朝会前已递交,恳请陛下阅后能够批复降旨,于天下各州县广为推广,则我大宋之子民‘咸知陛下之仁德,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也!”秦刚这最后一句话,是引用了汉代贾谊《治安策》里的一句名言,但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两句话后,整个活玩得就漂亮了。

因为要在天下各地设立官立图书馆,看来似是他这个学政司的职权范围,但是却因为此事极易收买天下士人之心,若是自己贸然先行推广,便极易犯了朝廷的忌讳。所以,他才事先让金宇捉笔写好了一条奏章,递交了上去,把此事的正式实施者身份送给了皇帝,而自己只担一个首倡之功罢了。

赵煦点点头,已经着人从朝会收来的札子里很快翻检出了秦刚所写的这篇,仅仅看了其中的几个纲目便就连声称好,并要求政事堂立即拿去研究,草拟个诏令出来。

“臣在西北,曾收容了些许孤儿,因教其识字读书,方知如今蒙学教材之力所不逮,《百家姓》太浅白,《千字文》又过深奥,于是着士子黄龙友、学政成峰等人新编蒙学之书《三字经》一本,今天在这大朝会上,敬献陛下一览。”秦刚说完,已从袖袋中取出昨晚李纲重新抄录后的一份定稿。

皇帝身边的小黄门便走过来接了,再转回身去呈上御览。

赵煦原本听这《三字经》的书名就十分感兴趣,接过来一看,先不说李纲抄录字体的赏心悦目,就是通读着这三字一句,四句一段,从开头的为人处事之道理阐述,到古往今来之先贤典故大事的讲述,编写得极其全面。

黄友、成峰等人在编写过程中,时时牢记并遵循着秦刚所提出来的“直白、顺口、易认、易记”的要求,不仅读起来便觉朗朗上口,而且就算是这些文字也都是尽量选择一些简单易写的而用。赵煦读了几句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边赞叹着,一边顺手也让小黄门把此书稿转交给章惇等人传看。

章惇拿到手,两眼快速一扫,便知道先前弹劾秦刚的那个御史彻底废了,且不说前的关于官学图书馆之提议已经让天子无比地满意,就说眼前的这部书稿,今后任何人到了这学政司后,就算是在整整三四年的任期之上,能够拿出这样的一部书稿出来,也算得上居功至伟了,更不要说,秦刚不过是出京在西地转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罢了。

章惇明白,需要自己站出来表态说几句话了。

他将手中的书稿再次传给许将、蔡卞等人后,便站出来施礼道:“秦徐之此举,功在此时,利在百世。老臣提议,可对此《三字经》之作者予以赏赐。”

章惇果然经验老道,三两句就成功地已经将皇帝的注意力从弹劾的御史身上引开,便兴致勃勃地向秦刚了解了一下编此书的四位作者的情况,当下便龙心大悦,赐主笔的黄友以正九品承务郎一职,而成峰等三名共同主笔的学政官俱是官阶各升一品,赏银若干。

到退朝之时,竟已将无人理会开始弹劾秦刚的那名御史新人了。

无人理会他,并不意味着他不要承担弹劾失败的后果。

虽然说,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所弹劾之事是捕风捉影也好、牵强附会也罢,并不需要对所奏之事有求证的义务。但问题却是这次他所弹劾秦刚的每一点,都与最终的事实反着来了,那么这也就会质疑你这个御史的基本判断能力,考虑一下你是否胜任的问题了。

所以,御史台会立即将其扫地出门是肯定的事情,至于会被发配到哪个外州贬任、以及日后能否还有机会回京就很难说了。

毕竟,弹劾没成功,与整个弹劾就完全错了,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大朝会上已经了解秦刚在西北所做的事,赵煦也就省去了朝会后另行召见的想法。

朝会后的秦刚,但先去了趟学政司,关于图书馆推广之事,已基本得到了认可,接下来,便就需要金宇与司里的其他属官们紧锣密鼓地准备各项章程与具体的推进措施了。

而再看了看李纲,案头堆满了他能够搜罗来的《菱川格致学刊》以及京城里的各种小报,似乎也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

尚书省这里的中午都会提供免费的午饭,说明这大宋公务员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此时秦刚,心里却是惦记着昨天和李迒约的时间,所以也就没有在这里吃饭,直接就往北城的袄庙斜街去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