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开启和谈(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7624 字 1个月前

当然,在这些努力进行的过程之中,有鉴于目前在西夏国内的势力把控与局势的不稳定,他还是要急于先和大宋建立起和平、稳定且友好的关系。

于是,经过他与几位近臣贵族之间的仔细研究、讨论与权衡,最终拿出了一份自认为是近几十年来,西夏国最为谦卑、最为让步的和谈条件,开始了与陕西边军的初步接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刚和鄜延路打过败仗,吕经略那边自然是不考虑的。

再看环庆路与熙河路这两路的经略,明显级别还不够高,所以西夏官员把要进行和谈的意愿要求传递到了泾原路的章楶手上。

章楶虽然是坚定的主战派,但他却并不反对和谈。因为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和谈,完全是可以帮助自己以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获取在战争中难以取得的成果。

尤其是眼下,这是一场通过大宋在军事上的完全胜利而逼迫对方所提出来的和谈。

通过向朝廷的请示,赵煦同意由章楶为正使,秦刚为副使,负责代表朝廷进行此次和谈。

与这个消息一同到达环州州衙的,却是一名久违的老熟人。

原来竟是先前在高邮认识的军衙司户参军金宇。

自从毛滂被免除了知高邮军一职后,毛滂已经无意于官场生涯,便索性辞职后四处游历。关于金宇,他便为他写了一些推荐书信,让他去找寻一些还在各地为官的好友。只是大多数人的交情还未到那种不可推辞的深度,又或者愿意帮忙的人手头也没有合适的可安置位置,这些推荐信最终都未能成功。

秦刚在发运司任职之时,金宇也正在两浙路游历,在听到了秦刚的名声之后非常高兴,但是想到发运司下的管勾官员并无任命幕僚官的权限,所以想想也就没有过去骚扰。

等到他听闻秦刚知保安军的消息后,虽然明知鄜延路地处西北边境,是个多战艰苦之地,但他却是毫无畏惧,立即决定前往投奔。

只是初时囊中羞涩,盘缠不足,几经筹集拖延了一些时日,等他到了保安城,却是在大战之后,又听说秦刚已经转任知环州,于是再度赶来。

“子规兄千里投奔,正是秦刚这里求贤若渴之时。”秦刚来到环州之后,发现这里的政务之事要比保安多上许多,菱川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帮得上忙,但是终究还是缺少熟悉政务经验的老手带领。

所以,金宇的到来,很是让他喜出望外。

当然,秦刚的热情,更是令金宇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

像他们这类以幕僚官为职业的士人,一旦前面跟着的主官半途有变,往往结局就不是太好。因为再重新去找新的主官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这种幕僚官员,在个人的才干之外,希望的就是忠诚与可靠,更不要说,但凡像秦刚这样前程似锦的年轻官员,会不会在其身边早就集聚了太多的投奔之人呢?

秦刚先前的才华与能力,早就已经让他折服,而眼下的升迁速度之快,更是令他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再拿当年在高邮时的两人相处关系来思考,而且自己理应在两浙时就该早去拜会。

“子规兄也莫自责,你若来得太早,我这里没什么可用人的差遣,也是不敢留你在身边啊。”秦刚还在安慰他,“再说这保安、环州,都是边境战危之地,你能毫不犹豫地动身前来,足以说明了诚意。眼下我手头正缺可用之人,你还是做你的老职位,帮我代理一下这环州的司户参军吧!正好,我也介绍一下,这中我的私人书记官李纲李伯纪,平时你若有空时,也要多指点指点他。”

金宇其实一来就已关注到秦刚身边的这个少年人,天然的敏感性立即让他清楚:这个李纲不是一般人,于是立即上前相见,并满口应下。

秦刚先行签署好了金宇的任命职书,并带着他认识了环州的其它吏员。与保安一样,环州并没有设立通判,除了知州之外,便是几个配置不全的参军,秦刚属意让金宇来做的司户参军正好空闲着。

作为边境军州,官员常有战死或者逃亡之事,为确保政务通畅,朝廷便给予各地主政官员一定的下属任命权,事后再上报,一般都会给予追认即可。

安排好了州里的事务之后,秦刚这才放心地动身前往渭州去拜见章楶,而此行因为要途径原州,正好可以去赴一下种师道之约。

原州是另一种边境的安置方法,因为种师道的资历不够担任知州,只能作为通判,则原州索性就不安排知州了,让种师道这个通判也能独自处理州务。

种师道果然是与其兄弟种师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与风度。

其实光从外面来看,种师道依然继承了种家一贯的关西大汉的身材与相貌,但是言谈举止之间,却是多了许多军汉们不曾能有的儒雅气质。

这也难怪,他自幼就拜在关西大儒张载的门下,是种家难得的习文之人。

或许是看了太多大宋朝的武将被文压得抬不起头的事情,种师道从幼时便立志从文。

就算是他因为祖父的功勋很早获得了补三班奉职的蒙荫武官,但是最后,他还是坚持通过了朝廷的考试转为了文职官员,先是担任了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之后历经几轮磨勘,眼下虽然只是做到了原州的通判,前面说过,他实际就是原州的一把手主政长官,并且在西北这里的地位,要比他弟弟种师中的武臣知州高出了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种师道见了秦刚能够亲自到访,自是十分地高兴,他已经听说过其弟种师中在环州城外让自己的亲兵向秦刚的绿曲兵挑战失败的事情,上来便为种师中的无礼而道歉。

秦刚却道:“端孺年长于我,环州治政方面又是我的前任,出言指教乃是秦刚之幸。而且边将好武,相互切磋交流也是常事,更何况又没有伤到和气,不过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啦。其实此次秦刚前来原州,也是想借着这次机会,就西北之诸事,求教于前辈。彝叔您系出西北将门,又是横渠先生门下,还望对我这个后进小子多多赐教。”

种师道见秦刚一脸真诚与谦逊,不由地感叹道:“初听章经略使念叨,夸赞秦宝文乃是不世之少年英才,总感觉到章老子【注:宋代文人,尤其是在西北做官的文人,受范仲淹的习惯影响,喜欢自称老子,也喜欢别人冠以姓来称呼他们】对你过于褒扬。但是先前听闻你在顺宁寨、金明寨、土门寨三战三捷,威震西贼军营,而往来之商贩也皆赞你在保安兴商惠民之诸多创举,便让师道心生向往。而今日当面一见,却才知道,他的赞美实在却是太过于保留了。别的不说,能有如此的气度与见识,宝文乃是他日可登堂拜相之大才。师道不过躬身于西北一老吏,诚何以教之啊!”

秦刚却更加真诚地说道:“秦刚受恩师秦淮海指点,稍习了些策论、略通了少许兵事,却多是纸上论道。先前能够力挫西贼,多赖将士用命,国运相助,自身却也感觉多有侥幸。但是论及西北之稳定,乃是需要军、政、民、俗、农、工、商等诸事之配套经营,缺一不可,西北民风、自成一体,西夏祸乱,经日持久。彝叔若只是自称老吏,那秦刚便是初涉世事的毛头小子,小子在此恳请老吏多多指点迷津!”

“哈哈哈哈!”见秦刚说得既是有趣、又能见得诚恳,种师道不由地哈哈大笑,越发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看重了几分。

于是,秦刚便在这原州多留了半日,听得种师道对于鄜延、环庆、泾原及熙河诸路一带的政务、民情乃至军事方面都作了细细的分析与阐述,更是详细介绍了从范仲淹时代开始,其师张载、之后河湟开边的王韶,还有其祖辈、父辈两代种家将对于西北局面的种种策划、谋略以及实践努力所作出的种种尝试。

这种师道毕竟是大儒张载的弟子,其眼界与学识都不同一般,即使是论及自己祖、父两辈的作为之时,也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为尊者讳言,尤其是其叔父种谔的几项激进之举,同样是毫不避讳的一一触其弊点。并对于西北局势的未来发展与总体走向,尽数进行了细致详尽的剖析与讲解。

从他的口中,秦刚听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陕西。

“此时之行匆匆,但彝叔之谆谆教诲,却令秦刚受益匪浅。改日必再次登门求教。”

秦刚与种师道依依惜别之后,便立即前往渭州的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司。

章楶在那里已经久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