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谦逊的尚书(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7664 字 1个月前

在秦刚的特别关照及设计之下下,胡衍只负责联系那两个在仓王村的手下,然后再由这两人分别联系内城与外城的最初期十几个可靠的负责人,每个负责人再往下发展联系五六人。这里面,唯有最上面的三个人,可能与他发生直接的联系。再下去后,每一个人最多只能与自己上面的一层人有联系。

而在这一年中,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有人不小心或是酒后吐露真话、又或者是昏了头想多索要些好处。这些事情一旦发生,都会极其迅速地被掐灭在萌芽状态,毕竟,在京城里突然失踪了或者是酒后跌死了某个外来务工的伙计,都只是无法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小事。

这些事情,无须秦刚知晓,而只是胡衍需要把控住最后安全的一些必要措施罢了。

胡衍将这一年多来,他们所关注到的京城一些权贵、高官以及富商之间的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在了一本册子上,交给秦刚来查阅。

在翻看了不少页之后,一条关于遂宁郡王的信息引起了秦刚的注意。

遂宁郡王就是赵佶,他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出生之后便被授为镇宁军节度使、宁国公。赵煦即位后,他被封为了遂宁郡王,今年大约才十三岁,估计再过个一两年后,应该就会被封为此后的端王了吧。

赵佶自幼好丹青笔墨、喜骑马蹴鞠,与同样爱好的姑父小王驸马王诜的关系甚好。

今年年初时,服侍小王驸马的高球被派送一只篦子给赵佶,正遇上赵佶在踢球,高球有心露了一手,一下子被赵佶看中,于是便向王诜直接把人要了过去。

秦刚看到这条时,眼皮轻微地抖动了一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历史果然是历史,没有外力左右的时候,它终究会走到了这一步。

而在朝中,由于李清臣被排挤,邓润甫去世,吏部尚书许将被任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蔡卞成为了尚书右丞,新党中的强硬派完全占据了上风。

这也使得蔡京那颗不安的心为此而蠢蠢欲动,企图也能进入执政的行列。可惜,此时一直看他不顺眼的知枢密院事曾布悄悄地出手了,他看似有意无意地提醒皇上:这蔡氏可是一对亲兄弟俩哎,总不能两个人都成为执政吧?

于是,最终只给了蔡京的翰林学士之衔上加了个承旨而已。

第二天一早,蔡京的拜帖送到的秦宅,秦刚也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想与他谈些什么,便回帖答应下午便去拜见。

蔡府的司阍将秦刚领进去后,蔡京居然已经在前院之中降阶相迎了,秦刚赶紧上前口称“不敢”,却被蔡京亲热地牵袖引进正堂。

“徐之老弟年纪轻轻,就已为朝廷屡立战功。别的不说,就看这二十岁的从七品差遣,满朝也是看不到第二人啊!”蔡京坐下之后,以不无夸张的口吻说道。

“此皆是官家求贤若渴,秦刚不过是那引玉之砖,助朝廷实现千金市马骨之效耳!”秦刚十分诚恳地谦虚道。

蔡京见秦刚说话谨慎、甚至有点滴不漏的态度,于是决定干脆挑开天窗说亮话。

“徐之这次在两浙路试行青苗法大获成功,为绍圣新法立下头等大功。按理说,以这等功劳与业绩,便说直接进入中枢任职都是绰绰有余。只可惜啊……”

“可惜下官不入章相公的眼。”秦刚淡淡一笑。

“也是啊!章相公什么都好,就是不愿意变通,过于刚直。其实师承流派,在本官的眼中,全部都是小事,重点是能有治世之才,为朝廷用心做事方是要点。”蔡京隐约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章惇不一样,“以蔡某之见,像徐之这样的人才,只要有人愿意提携,其飞黄腾达之速度,一定是远超于我等啊!”

果然,三句话没结束,蔡京刻意拉拢他的意图即表露无疑。

“蔡学士之言甚善。”早有准备的秦刚并不准备由此接话。

看秦刚如此态度,蔡京倒也并没有生气,而是顺势问起了两浙路在推行青苗法的一些细节。不过与赵煦询问的要点不同,蔡京所关心的重点,显然并不在于银行的真正作用、以及百姓的关心反响。其实对他而言,怎么执行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由他倡导而重新实施的新法,能不能复制在两浙路的佳绩,能否在全国其它地方迅速及时的普及下去。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从由获取到帮其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政绩与凭倚。

不过,其后他也感叹万分地说道:

“当年王相公初推青苗法,蔡某曾在地方具体推行,深知百姓之愚昧、士绅之抵触及小吏之推诿,此乃是新法施行之三大难点。所以,这也才会彰显出徐之能为旁人之不为,行常人之不行,实是难得的人才啊,也难怪章质夫能够对你如此地看重。”

话题既然引到了目前应该算是启用秦刚的伯乐章楶身上,蔡京便故作无意地谈及了朝廷的下一步,极有可能会看重章楶的军事才能,所以在大概率上,还会安排他去西北边境任职。

蔡京说这番话的隐晦意思便是:虽然眼下有章楶在全力支持着秦刚,但说不准没几个月此人就会被调去边境诸路。到那个时候,秦刚你该想想自己何去何从了?按照常理来看,此时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边境的官职、畏如虎狼,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去那种地方冒风险呢?所以,在这时,还是有必要为了自己的前途多多考虑新的靠山,才是正事。

蔡京的野心、以及日后他所能掀起的风浪,秦刚是心里有数的。而他今天过来,主要也是想摸清蔡京对他的企图与想法。到这里时,已经基本探明,还是停留在意图拉拢的阶段。

秦刚既不愿给他以希望,也不会贸然地进行当面的回绝。为了避免蔡京一直纠缠在这方面,秦刚则有意谈起了养老抚孤的话题。

因为在他印象中,蔡京这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奸臣唯一做的令人赞许之事,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社会救济之事规模化、制度化,在全国设立了大量的养老、助残、救孤相关的机构,这些社会福利举措,是在全世界领域领先了西方近八百年。

如果说,有些事情可以改变、而有些事情无法改变,秦刚希望在蔡京身上,不会改变的应该是这样的一件事。

“蔡学士乃当世治国名臣,又深得当年王相公的新法真传。秦刚不才,敢问学士对于盛世太平的理想会有何等的描述?”

其实,蔡京对于这个问题在心中是有答案的,不过老谋深算的人也并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非常谦逊地说:“徐之是有大才的人,对此不知是否有想法教我?”

秦刚稍稍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秦刚在乡里,常闻‘盛世多长寿’,长寿老人欲有所养,非唯独家庭之力可独为。欲体现皇宋之圣恩,首先这‘老有所养’,应该能够算上一条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蔡京微微点头,似乎对为“老有所养”四字有所感触。

“寻常百姓旦夕祸福,而所出现的孤儿寡母,该由谁援手呢?欲彰显太平之亲情,其次提出‘孤有所托’,这也可以算得一条吧!”秦刚一边说,一边看到蔡京默然动容的反应。

“疫疾流行,天灾所难。盛世良景,便会有义务为民施医赠药之举,由此看,‘病有所医’,也应该算是;而人为生者,便有逝者,入土为安,为百年大事,即使无事孤者,收敛死尸,此便为‘身有所葬’也!”

“国之兴盛,教育为本,凡是富梓之地,无不都是兴学重教的良处,官学所覆,民众之幸。此乃‘学有所教’也!”

“生民于此一世,但有一能躲风蔽雨之处,便知冷暖在身,家有所处。此乃‘住有所居’也!”

秦刚最后便慨然而道:“秦刚不才,便将心中的这一盛世太平之景,缩概为此二十四字,曰:老有所养、孤有所托、病有所医、身有所葬、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若能皆以实现,则我大宋则可国泰民安、太平万年也!”

“好理想!好志气!”饶是蔡京再有城府,听得了这掷地有声、又是暗合他多年心思的二十四字,也忍不住拍案叫绝,“此二十四字,字字说中本官内心。他日若有机会上策,本官可能会掠人之美……”

此话也是他在顺势试探一下秦刚。

如果不是有心依附的话,定然不悦于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被人拿去的举动。

“秦刚献策于蔡学士,只求能有片言只语入耳,但有一二实施,便是百姓之福,也是在下之喜。”而秦刚的这番回答,则令他十分地放下心来。

从蔡京的角度来看,若是秦刚无心投靠,如此重份量的政治方略为何要会当面讲给他听,无非就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也表达文人常常的那种不愿屈就的面子罢了。

所以,前面并不愿用明确的话语表达投靠,蔡京也表示可以理解了。

作为有着入相执政规划的他,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那类只会拍马送礼的爪牙附从,其实更加稀缺的是如现在的秦刚这样,有着极强的谋略、又有自己独特的升迁前途。如果争取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将意味着对手势力的明确削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