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应灾方略(2 / 2)

风流大宋 林二虎 5499 字 1个月前

毛滂点点头对林武功说:“文德,你代我送送秦小友,再安排一军士送他回去,路上要小心,莫让冷雨伤到了身子。”

林武功当即应诺着带了秦刚告退。

走出官厅,便把秦刚拉到一边,喜道:“方才你所言的水灾一事真若被你言中,那你可算是真正入了知军大人之眼。以后这军衙,你便是可常来之客,我果真是没有看错你啊!”

“还是要谢过教授的推荐之功。”秦刚施礼完,却转头看向廊外淫淫不息的雨帘叹气道,“若是能有选择,学生倒情愿言过其实,这水灾莫要发生才是最好。”

看其脸庞上浮现出来的那层与其年纪极不相称的忧患之色,林武功不由地在内心里啧啧称奇。

当下还是按下那份闲心,叫来一名军士,吩咐他小心护送秦刚回家之事。

其实秦刚今天进言的五点救灾之策,都是后世历经上千年的实践经验所总结而出的至理真言,其实也不指望这时的官员都能读懂后全部采纳,更不指望都会实施到位。

秦刚依旧还是坚持提出这样的条陈,用意与目的有三:

一是不忍眼睁睁地看着接下来的家乡灾民受苦。不管多少,但凡官府能提前做一些预备之事,多一点救治之物,也是够多救些生命,让百姓少一些苦难;

二是感恩于毛滂对其的赏识,希望这些建议能在即将到来的水灾应对之策中, 能够帮助他多收获一点政绩、多挽回一些不利的影响;

三是希冀以此能够进入各位地方大佬的视野,寻找在这时代可以改变现有身份地位的一些新机会。

至少,毛滂的反应与态度表示:这一切的努力尚还顺利。

梅雨又顽固地延续了两天才渐渐停止,但是周边地区的水情果真是开始频繁报警了。

城西的吏员已来报告:高邮湖的水位线并未因为雨停而停止上升——因为前些天下来的雨水正在通过各条河流持续汇集流向湖中,这种上涨趋势还会保持好几天,而今天的湖水就已经越过了往年的警戒线。

幸好有了秦刚的应对条陈在手。

前天毛滂就已召集了军县两级主要的官员,首先就讨论了水灾发生的可行性,虽然在此之前没有人来上报,但是当知军提出这个问题后,大多数的吏员都是在高邮土生土长之人,他们从经验出发,都一致确认这种可能性极大。

既然有了这个前提,毛滂便顺势提出来提前商议,水灾一旦真正发生之后的应对措施。

在大家都没有太具体的意见之时,毛滂便将这条陈中的五点建议拿出来供大家讨论。

都说提想法难、便提意见容易。有了讨论的对象,相关意见与决定也很容易形成。对于前面的四点,其实也是面对灾害后的基本操作,众人都十分认可,只是细致商量了一下,具体的分工、具体的顺序还有落实的相关标准,算是进展不错。

当然,对于条陈里的第五点,为何要疏导灾民、还有如何做到疏导灾民,包括毛滂自己,都还一时难以想清楚,也就谈不上要如何去推行实施,于是暂被搁下。

高邮湖大坝,紧邻城西不远之处,已经派出了大量厢军进行沿线监视,并紧急填补了一些已经发现了的低洼缺损之处。

高邮城也首次是提前在城外预先设置了三处临时灾民收容营,并分配了就近的乡绅望族安排设立粥棚。

与此同时,在米价刚有变动之前,县里的户曹已经前往扬州去订购大批的米粮,毛滂也以军库空虚及救灾事急为由,火速修章数封分别向淮南东路、朝廷户部加急求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刚刚展开后不久,来自四方乡里的水灾消息终于开始陆续传来:

此次的受灾范围已经扩大了地势最为低洼的九个乡,那里的河水尽数出道,农田尽毁,有半数房屋直接倒塌。水情最严重的地方,整个乡里都已经是一片汪洋,所有可视之物、俱已淹在水下。

在大水的面前,各个乡里的里正、辅吏们一无防备、二无手段,唯有向城里报信求救。

反倒是像秦家庄这样的,能有地方大户带头,提前作了一些防水的措施,又可带领低处庄民进行了必要的搬迁与安排,并没有出现更为糟糕的情况。

天晴后的第二日,进城的道路上已经开始三三两两地出现了逃难的灾民。

他们虽然躲过了大水的直接冲击,但是由于田地与房屋都被泡在了水里,失去了绝大部分的粮食、牲畜以及家庭财产。在大水未能退去之前,只能相互结伴,前往地势稍高的高邮城逃难而来。

随着第一批灾民被安置下来之后,毛滂对于秦刚所提条陈的最后一丝疑虑都完全消除了。他立即加派人手继续跟进这些具体的安排。

所幸军县两边官吏们都知应灾救灾俱是为政的大事,至少在表面上的各方配合方面都还算得上顺畅。

当越来越多的灾民开始向城中涌来时,都被早有准备地分别引入城外已经准备好的三个收容营地,也就避免了这些人盲目涌入城内,对原有的城内秩序也没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之前向上申报的救济粮食与钱款也已经有了回复消息,部分已经在运送的路上。

这天,听完下面官员的汇报,毛滂点点头后说道:“汝等种种安排,眼下看来甚为得当。但灾情应对之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与错误,本官决定亲自前往设在城外的几处灾民收容营去巡看一番,各位就请辛苦一点,随我一同前行。”

下面人有点意外,但又俱称知军辛苦,堪称官员表率。

毛滂突然想起一事,又说:“大家稍坐片刻,再等一人到来后再出发。”

然后叫过下面一人,轻声交待:“速去城东秦家寻秦刚过来,说本官有请。”

底下官员并未听到具体请谁,虽感奇怪,但也无人提出疑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