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六章 朱靖垣的小册子和下个阶段的目标(2 / 2)

大明1805 王子虚 6736 字 10个月前

本身对这个机构非常的熟悉,知道他们是怎么设计和制造的。

“陛下,底账的字库点阵数据,暂时只做了一百二十八个。

“其中汉字八十个,包括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这十六个数字。

“其他的是专用的符号和命令控制键。

“目前是每个汉字直接对应一个按键,一个按键直接对应一个命令。

“不过编码库已经做完了所有标准汉字的容量。

“如果不使用显示屏幕,可以按照打字机的规则,用键盘控制打字机打出对应字。

“用电机直接驱动打字机,按键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按钮。

“也就不存在打字机字模沉重的问题了。

“现在最快的秘书人员每分钟能够打出三百个字左右。

“打出来的文字清晰度也非常接近印刷机了。”

朱靖垣听了颇为满意。

大明自己发明的计算机,系统内部当然不存在大小写问题,同时也就没有全半角问题。

汉字中的数字同时也是字,也可以用一个位置来表示,所以就没有加上阿拉伯数字。

这样键盘上布置了八十个汉字,也仍然留下了足够多的控制键。

现在只要计算机的容量能够继续增加,所有的汉字都能显示只是时间问题。

朱靖垣又问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让工匠们打开机柜的外壳,查看了内部的结构。

包括那上百公斤重的巨大硬盘,以及满满当当的线路和磁环组成的磁芯内存。

参观了完了钦天监的计算机,主要是弄清楚了目前的状况。

然后朱靖垣对汪莱说:

“到下午的时候,召集计算机器相关的工匠开会,我有些新的想法……

“在工部的会议室就行,在那边人齐一点,也能说的更清楚。”

汪莱毫不迟疑,甚至还带着明显的惊喜,忙不迭的答应着。

朱靖垣有什么新想法,那都是工匠们求之不得的。

在工匠们看来,现在的这位陛下,就是世祖光武皇帝在世,简直就是工匠们的神。

巴不得朱靖垣天天来自己的部门提他的奇思妙想呢。

朱靖垣安排完直接返回办公室。

屏退所有的随行人员,打开自己办公桌旁边一个上锁的柜子。

从里面提出一个上锁的保险箱。

用随身带的钥匙打开上面的锁,再调整机械结构的密码,才打开这个特殊的箱子。

这个看上去格外重要的箱子里面,装的几乎全都是纸张和书本。

那全都朱靖垣亲手书写和绘制的。

朱仲梁在十几年前,就给朱靖垣提过建议,及时把想到的设想写出来。

工匠们当时实现不了的话,也可以先存起来以后用。

免得当时想到,过了时间又忘记了。

这件事情提醒了朱靖垣,记忆这种东西肯定是会模糊的。

特别是长期不接触的情况下。

分门别类的写到纸上的话,就不至于那么容易忘记了。

当时在蒙县,朱靖垣写出来的东西,都被朱仲梁直接拿去看了。

后来两人不在一起,朱靖垣也继续保持了这个习惯。

持续十几年的不断回想和书写,朱靖垣感觉脑子里面剩下的东西也不多了。

时间真的能够让人遗忘很多东西。

特别是那些在前世看起来并不重要甚至让人厌恶的东西。

到来狮城的时候,朱简炎还要求朱靖垣及时观察和分析大明各方面的数据和情况。

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想法,也都写出来给他看。

最初朱靖垣确实是给朱简炎写报告,但是时间长了就变成朱靖垣自己写想法了。

虽然朱靖垣很想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但是在这个世界,自己好像确实不能算是个正经人,自己是个外来的穿越者。

自己当然不是正常人,自己确实得写日记。

应该说,不能算是日记,只能算是笔记,而且不是完全私密的笔记。

因为要考虑到要给父亲和爷爷看。

所以这些笔记的记录方式,都刻意规避了前世的习惯。

尽可能贴合这个世界的状况,用这个世界的名词和说法来表达。

并且在字里行间做好了留给子孙后代观摩的预案。

让后人也能看的懂,同时还不会感觉特别的奇怪,让自己像是生而知之者。

像个土著的天才,而不是穿越者。

朱仲梁的叮嘱,让朱靖垣开始认真仔细的分门别类的书写工程技术层面的“想法”。

朱简炎的要求,让朱靖垣把前世看过的经济和政治经验及设想变成自己的“思考”。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朱靖垣慢慢写下了数量颇多的笔记和图纸文件。

这些东西绝对是这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绝密文件。

朱靖垣甚至怀疑,就算是世祖皇帝留下了小册子,也未必能跟自己的相比。

因为按照世祖皇帝留下的东西分析,他在很多方面都只是个普通人。

应该是文科的,所以对历史和政治方面比较有经验。

自己不能说水平比世祖皇帝高,但是自己的爱好可能比世祖皇帝多。

自己首先是个键政人,所以各种政治思想都非常熟悉,国内外的时政都非常熟悉。

然后自己还是个军迷,对近现代军事装备和技术也非常熟悉。

同时还是个苟延残喘的组装电脑爱好者,对计算机和半导体的发展也非常熟悉。

当然,自己还是个臭打游戏的……

最关键的是,自己现在的的条件比世祖皇帝那会儿好多了。

很多他就算是知道也做不了的事情,自己现在已经能够做出来了。

很多他知道也说不明白,其他人也无法理解的事实,现在已经成了现实。

所以自己能做很多的事情。

朱靖垣坐在御案前翻看自己的笔记和图纸。

很多东西,脑子里面的记忆已经模糊了,现在要重新查阅,恢复和强化记忆。

同时从自己的笔记中和图纸中,找到适合当前技术水平的发明和设计。

大明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跑步到了前世六十年代中期的水平。

那自己再努力一下,再用十年的时间,推到前世八十年代的水平,也不算是难事吧。

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已经是微处理器的时代了。

闪存颗粒也已经出现了,内存也达到了16MB级别。

最早的独立显卡也出现了。

早期个人电脑和游戏机到此就基本成型了。

自己照着这个方向引导,提前规避掉一些不必要的坑,再大力出奇迹一下,说不定能还能实现的更快一些。

在原本的历史上,二战之后的科技中心是美利坚,是一个商业化的国家。

很多技术升级都是商业公司推动或者实现的。

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妥协和浪费。

现在大明是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的,技术水平也是世界领先。

再加上自己指引正确的方向,技术升级更快也正常。

就算是不足以在市场上普及,但专供研究机构以及自己使用,应该是没问题的。

实际上,这也是符合自己的设想的。

在向全民普及之前,就尽可能的把技术规格向上提。

用户数量越少的时候,跨越式升级遇到的阻碍越小,背负的历史包袱也越小。

朱靖垣中午在文华殿吃了饭,下午两点带着秘书们去了工部。

司空和工部尚书以下,主要官员以及高级工匠们,一起在门口迎接皇帝驾临。

行礼问好之后,一群人簇拥着朱靖垣进了提前准备的会议室。

让所有人都坐下,朱靖垣拿着一本自己的笔记本,以及几张被筛选出来的图纸,开始一项一项的说明自己的设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首先是微处理器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基础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也就是S芯片。

制造微米工艺级别的处理器,千万字(20MB)以上专用的账表芯片(内存)。

利用飞机升力原理的飞行磁头硬盘,还有软盘和光盘的技术方向。

然后拟定了一批计算机和显示器相关的数据和设计标准。

其中包括典型的商用和个人计算机设计方案。

最后还几种典型的闪存芯片的设计思路拿了出来,就看工匠们能不能做出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