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 造不如买(2 / 2)

大明1805 王子虚 5527 字 11个月前

“奥地利其实宁愿露西亚和普鲁士把更多力量放在海上,因为奥地利与他们在海上的矛盾反而不如在陆地上那么的明显。

“所以奥地利的目标,似乎是要求主力舰数量上不少于他们,但是单舰的吨位和火力上可以放宽要求,以尽可能的节省造舰成本。

“奥斯曼人的工业技术最弱,但是却非常坦诚的直接向我们购买。

“所以能够拿到的战舰水平,实际上并不低于泰西各国……”

汪来说到这里稍微喘了口气,朱仲梁见状插嘴说:

“就泰西各国的局势和财政状态,能让他们在海军上这么折腾吗?

“泰西各国在世界大战中损失严重,战后还要支付赔款,恢复建设,财政本来就不宽裕。

“那些新锐高速战舰,泰西各国全都要自己独立研发,自己独立建设建造工厂和船坞。

“他们的研发和建设总成本应该比我们大明更高一大截的。”

汪来马上回应说:

“陛下圣明啊,臣在各方面得到的消息都说明,现在泰西各国在海军建设上非常吃力。

“就像奥地利,他想要节省造舰成本,但是这种规模的战舰,再节省能低多少?

“研发成本是一定的,越是计划建造的战舰数量的少,单舰的成本越是难以压下去。

“我们大明对应整个泰西造舰,技术成熟自后单舰成本反而一路下降。

“所以就算是拿出相同的资金,最终大明造出来的战舰也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

朱靖垣听着汪来和朱仲梁的对话,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味。

泰西人在造舰竞赛上可能要摔跤了,大明的工匠们似乎不怎么放在心上?

既没有担心泰西海军对大明造成威胁,也没有为他们的吃力而有很明显的惊喜。

反而透露着一股嫌弃和鄙夷的感觉。

这种感觉似乎有点像是上辈子的欧洲人面对南美各国海军竞赛的心。

可能比那稍微重视一点,但也远远达不到上辈子欧美各国,面对自己的海军竞赛的程度。

至于普鲁士人和意大利的合作倾向,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这不是什么历史惯性,而是两国的环境格局决定的。

两国虽然陆地接壤,但是中间隔着泰西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

两国在陆地上基本上是互不影响的状态。

两国的海军,更是一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一个大秦海活动,根本凑不到一块去。

普鲁士是泰西大陆的四战之地,但是相对而言南方是最安全的。

意大利是与普鲁士天然矛盾最少的泰西国家,也是普鲁士最适合拉拢的盟友。

但是意大利的环境却同时决定了,他不会是普鲁士的忠实盟友。

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环绕之下,陆地上的环境高度独立。

但是作为一个半岛,本身没有任何战略纵深。

海上又被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奥斯曼四面环绕。

反而是天各一方的普鲁士海军基本没有可能直接去干涉意大利。

对于善于望风使舵的意大利商人而言,在局势不明亮的情况下先当普鲁士的盟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策略,似乎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反正普鲁士人也没办法把意大利人怎么样。

朱靖垣本人,相对所有的大明人而言,都对泰西人更加的重视。

听到这方面的情况,就忍不住提醒说:

“既然得到了意大利人和普鲁士人合作的倾向,那我们就应该出手制止吧?

“比如说,向意大利人提供三百六十毫米火炮的制造技术。

“只要他们出钱,我们可以向他们出售成品火炮,甚至是指定标准的炮塔。

“当然是不包括电渣重熔技术的。

“同时向普鲁士……以及露西亚等泰西各国,出售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

“可以跟他们讲清楚,反正他们总共造不了几艘船,总共用不了几十门火炮而已。

“这种情况下,他们自己研发的成本太高了,反而是直接买成品更划算。

“我们不只是卖产品,我们还卖服务,可以提供完善的保养、更换、升级服务。

“不会卖完就不管了,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明白,对于他们这种国家而言,是有造不如买的真理的。

“当然,如果他们愿意出足够多的钱,我们就可以提供技术甚至帮他们建设生产线。

“当然也是不包括最新的电渣重熔技术的。

“让泰西各国都单独与大明交易,反正大明可以算是无所不有的。

“避免他们内部交流多了,最终出现联合倾向。”

朱仲梁有世祖皇帝的小本本,所以对泰西人的重视程度虽然低于朱靖垣这个亲历者,但是也同时高于其他的大明人。

听到“联合倾向”这几个词,就马上跟着点头表示赞同,然后抚着胡须笑着说:

“有一说一,对现在的泰西各国而言,确实是造不如买。

“直接买我们的成品火炮,能够降低他们的财政压力,能够降低造舰竞争压力。

“关键是,以后的技术越来越复杂,研发成本在装备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

“他们如果不能联合研发以摊平这部分成本,后续会始终被我们大明压在下面的。

“避免他们出现联合倾向的预判,当然也是正确的。

“但是你跟汪工、李工说这些没啥用啊,人家是大工匠,不搞这些勾心斗角的事儿。

“你得给你爹和沉先生写奏章提上去。”

朱靖垣听到爷爷的话,马上就想到了二战之后,泰西各国与美国的关系。

到了冷战时代,泰西各国已经不得不联合起来,才能在军事技术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了。

这是国家体量决定的。

单个的泰西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就很难维持完整的工业体系了。

这不只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数量问题。

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产量不够导致成本摊不下来。

如果世界上没有更大的国家,他们就算是自行研发的成本很高,但能继续勉强维持。

关键是,当是的世界上,有能够摊平成本的美国,作为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

泰西各国在美国面前就完全失去了竞争优势。

在技术层面就完全被美国完全压制,沦为美国工业链条的一部分了。

现在的大明,似乎可以取代美国的地位……应该是美国与红色露西亚的多重地位。

既要让他们离不开大明,也要对他们保持威胁和压制。

还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组成欧盟或者新罗马。

这的确是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

于是朱靖垣颇为认真的点头答应着:

“我明白了,回去我就专门写个奏章,然后去找父皇和沉先生现场讨论一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