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 / 2)

六零美食养家记 棠酥 8785 字 2个月前

上午9点, 林然然终于抵达富平县。

这一路坑坑洼洼,她在车子上摇得七荤八素,一下车就找了个角落吐了。还好她早起没有吃东西, 只呕出几口酸水,捂着肚子难受地蹲了会儿。

这个年头出行实在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在后世, 跨省坐高铁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抵达,在这里却要坐上三天三夜的火车。要是下乡下县城, 运气好能坐上拖拉机或客车, 运气不好还得搭过路的牛车, 要是跟今天一样遇上坑洼的路, 五脏六腑都能颠倒个位置。

还好林然然不算太晕车, 擦擦嘴漱了漱口也就恢复精神。

她跟随人群走进了富平县。

富平县是个北方小城, 前朝的建筑都很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走进城中,路旁可见的房屋都是用大块砖石搭建的, 屋檐和房梁则是木质, 两边的店面还挂着巨大的木头牌匾, 古色古香。

在这一片土黄木色里,一挂挂一堆堆火红的柿子就格外晃眼, 像簇簇火苗跃入人眼帘。

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风干中的柿子,房门口还用筛子晾着柿子。还有红彤彤的新鲜柿子,呈椭圆形或长圆形, 顶着一个四角形的绿帽子,垒成一圈圈的高塔,看着剔透可爱。

林然然走进城中, 别人对她这个外来客并没有报以多大的关注。此时的富平县里挤满了外来的客商。

毕竟富平县的柿子全国闻名,许多客商都跟林然然一样慕名而来。

令林然然好奇的是,熟透的柿子一碰就破,极难运输,她有空间才敢收。而这些客商收了柿子,该怎么运走?

林然然在城中逛了逛,忽然闻到一股诱人的香辣味道。她早就饥肠辘辘,来不及多想就随着香味走到一家小饭馆前。

小饭馆在门口支着两口大锅,一边是**辣的胡辣汤,另一边是不断翻滚的羊肉汤。沾满面粉的案板上盘着一团团面条,随时都能下锅。

大锅旁边还有一个油锅,正炸着油条和撒子,那滋滋的声响和油香味引得经过的人都要狠狠地吸一口油香味儿。

林然然驻足看了眼,那戴着白袖套的服务员倒挺热情,招呼着:“热腾腾的胡辣汤,姑娘来一碗?”

林然然笑笑,走了进去。

这小馆子的店面很大很深,墙上挂着几幅年久而沾满烟熏油垢的菜名牌子,多是牛羊肉汤,牛杂,五香牛肉等菜。店里摆着五六张桌子,桌上摆着筷筒和葱花。

要不是门口挂着个“国营饭店”的招牌,林然然还以为这儿是解放前的私营饭馆呢。

林然然找张空桌子坐下,要了碗胡辣汤。她刚刚吐过,胃里空空荡荡的,急需一些热食暖胃。

这胡辣汤冒着白气,里头什么都有:木耳丝,香干丝,鸡蛋花,挺稠的。一碗才一毛五还不要粮票,林然然深受感动,北方的物价也太淳朴了。

林然然本来是没胃口的,但被胡辣汤香辣的味道一刺激,就来了点兴趣。她舀起一勺胡辣汤吹了吹,急急地喝了一口,差点烫到舌头。但同时胃里被那股暖而辣的味道一刺激,如同打通任督二脉,胃口忽然大开。

林然然再喝一口,这下可尝出味道来了。香,咸,辣,麻,还有地瓜粉稠而滑溜的滋味儿,加上汤里头切得细细的食材,一碗汤吃得林然然头都不想抬,直接又叫了一碗。

那服务生拿个大勺子给林然然又打满了一碗,笑道:“姑娘,你胃口还挺大。”

“这个好喝。”林然然不吝赞美。

服务生顿时十分高兴:“那是,咱们这儿可是百年老店,公私合营!”

坐在林然然旁边的一桌客人还点了几根油条,掰开后泡在胡辣汤里吃,吃得呼噜作响,满头大汗。

林然然见状也要了一根油条,把油条掰开浸入胡辣汤里。胡辣汤本身的滋味十分霸道浓厚,油条浸透了胡辣汤后,吃起来果然别有一番滋味。

林然然正吃着,就听到隔壁桌几个人说话口音十分奇怪,不是中国的方言,听起来倒像是韩语,不由得仔细侧耳听了听,听到几个思密达后更加确认了。

不过这里怎么会有韩国人?林然然不由得竖起耳朵听起来。

那群人原来是东北的朝鲜族,跟林然然一样是来这儿收柿饼的。富平的柿子和柿饼一样有名,这群朝鲜人每年秋末都要来这儿收柿饼。

林然然想起来了,在后世她曾经听说韩国人十分喜爱柿饼,而且柿饼在韩国还是高档礼品呢。每年的冬天都有大量韩国人到中国来收购柿饼。

林然然恍然大悟:她刚才还担心这些人收了柿子该怎么运走。感情这些人根本不是来收柿子,而是来收柿饼的!

柿饼比柿子好运输,价格也更贵。记得去年冬天供销社曾卖过三百斤柿饼,一斤三块,饶是这样还被内部的关系户抢购一空。

好啊,这下她可要发大财了。林然然心中暗喜,连油条捏在手上都忘了吃,一个劲儿在心里盘算这次的柿饼能让她赚多少钱,顺便竖起耳朵继续听隔壁桌的朝鲜人说话,

隔壁桌的人见林然然是个年轻姑娘,也不把她放在眼里,继续挂啦呱啦收柿饼的事。林然然把价格和收购的方法一一听来记在心里,然后擦擦嘴走了。

林然然先去了招待所。

那个打毛线的前台头也不抬,道:“没房了。”

林然然奇道:“怎么会没房?”

她这两三年到处出差,招待所只有门可罗雀一个客人都没有的时候,哪有客满的时候?

前台翻了个白眼,道:“每年这时候多少人涌到这儿来,房间早满了!”

林然然只得道:“那还有别的地方可住吗?”

前台道:“没有。全县城就这一家招待所!“

富平县本来就小,每年也只有这个时候才热闹,在上头看来,一间招待所完全是绰绰有余。可林然然一个姑娘家,也不能随便找一户人家借宿啊?

于是林然然掏出了一斤挂面。

那前台登时跟变魔术似的,生生在二楼给林然然腾出了一间空房间,还给打满了热水。

林然然跟前台打听:“听说这儿的柿子特别有名,你知道哪儿的柿子多吗?”

“你要倒卖柿饼?”前台的眼神一下警惕起来。

林然然被她的直白呛了一下,干脆掏出自己的介绍信:“我是供销社的采购员,听说这儿的柿饼很好,想采购一批。”

前台刚才就检查过介绍信了,她上下打量了林然然一遍,道:“这么年轻就是采购员了,真有本事。”

林然然有点不耐烦,想着一会儿出门再找人打听,就听前台笑道:“你这可是问对人了。这城里哪家柿饼好,柿饼什么价儿,没人比我更清楚。”

于是林然然上道地又塞了五斤粮票。

通天巷左转第五家。这家门口也晒着柿子,挂着柿子干,跟其他人家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一家人正坐在门口,一对夫妻和三个小孩儿,都拿着小刀削柿子皮。

他们面前放着两个筐,一个筐里放着削好的柿子,一个筐子里放削下来的柿子皮。还有小山一样的新鲜柿子摆在旁边等着处理。

其中最小的孩子也才五六岁,跟小景一样的年纪。小手握着小刀,技术十分娴熟,只见柿子在他手中不断滚动,柿子皮很快就堆在了筐子里,而一个黄澄澄的柿子就削得光溜溜了。

小孩儿抬头,见一个漂亮陌生的姑娘看着自己,叫道:“爸。”

那对夫妻都抬起头来,其中穿着蓝布衫的中年男人站起来,道:“姑娘,有事儿?”

“听说你家的柿饼是全城最好的。”林然然笑道。

“不敢,不敢。”那中年男人喜上眉梢,嘴上却谦虚着,“来,姑娘,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