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祸从口出(2 / 2)

骥行三国 赵不言 2407 字 1个月前

……

成都,尚书仆射李福正在向黄权私下通报:“杨威公前日与蒋琬和我会面时曾扬言道,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他处,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此话当真?”

“当真,当时除了我和蒋琬以外,还有不少杨仪宅中的仆人在场,而且杨仪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跟人说了”。

黄权沉思片刻道:“杨威公以才干显,昔日任丞相长史时,为北伐赞画粮草,多负勤劳,又有奉天子返回成都的大功,区区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司农实在太委屈他了”。

大司农虽然贵为九卿,但在蜀汉军事尽属赵骥、民事尽属马良的背景下,杨仪这个大司农和刘琰这个司徒着实没有太大区别。

非要说区别的话,那就是刘琰每个月都能从赵骥那里拿到一笔不菲的钱财,而杨仪除了可怜的俸禄以外什么额外收入也没有,权势也远远不如当初担任相府长史时威风。

诸葛丞相已经不在了,我杨仪的委屈还能跟谁说去。

数日后,司徒刘琰领衔上奏,认为尚书令蒋琬功高劳苦,应该晋升三公之一的司空,而大司农杨仪作为前任诸葛丞相托付天子与大军的心腹重臣,应该以中领军的武职兼录尚书事。

刘琰奏疏一上,黄权、杜琼、孟光等大臣纷纷附议。

杨仪顿时就被天上掉下来的这块大馅饼给砸晕了,中领军是干什么的,除了典掌禁军以外,还有选拔、监督武将的权力,在品秩上等同于重号将军,是享有开府的资格的。

兼录尚书事则意味着杨仪拥有可以对蜀汉朝廷所有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约等于后世的政治局常委。

元从系和益州系已经联手提出了这个议题,剩下的就看荆襄系的态度了。

按说杨仪也是资深的老荆州了,马良和蒋琬应该不介意朝堂上多一个位高权重的自己人,但杨仪这个人脾气既臭,心性又高,向来自诩为诸葛亮以下的荆襄系第二把交椅,他上位以后会不会跟马良争权是个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

到时候搞不好不用赵骥出手,荆襄系自己就会先内斗起来。

更何况,杨仪的人事建议是元从系和益州系联手提出的,马良不得不猜想杨仪是否已经投靠了赵骥。

无奈之下,马良只好私下找到杨仪商量,希望杨仪能自己主动提出拒绝这项人事建议,为此,马良甚至承诺稍后会上表请求晋升杨仪为右丞相,担任自己的副手。

杨仪为什么和魏延不和,因为他俩都是目高于顶的狂人,所以才会互相看不起对方。

开什么玩笑,我杨仪凭什么要给你马良打下手!

喜欢骥行三国请大家收藏:骥行三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骥行三国请大家收藏:骥行三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