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宣化县新设六镇,代国毕北定之治(1 / 2)

第541章 宣化县新设六镇,代国毕北定之治

在一些人看来,建护国寺、筑宣化城,就是一个浪费赋税,大兴土木的昏政。

但白枢很清楚,宣化城的设立,不单是为了承接护国寺,同时也是为了承接一部分京都淇阳的文化功能。

淇阳,身兼夏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些年来,因为人口过剩的问题,险些造成饥荒,粮食价钱一度飙升,幸得朝廷及时发现,白枢亲自调拨军粮弹压。

从大夏立国以来,淇阳周围的人口(包括驻守淇阳的军队、僧侣、商人),一度超过了五十万,这让朝廷的压力十分之大。

因为夏国不似占据天下的晋朝,有漕运之利,有天下各个富庶州郡的输送。

夏国有的,只是凭借水师之利,畅通黄河的河运,司、冀二州的不断输血,以及新开发的海运。

可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单单河北一地,无法支撑国都五十万人口的规模。

为了解决淇阳的问题,经过白枢与诸大臣数月的探究,并向下寻求良策。

终于在从一个御史的上表里,找到了方法。

经过廷议,朝廷发布了《淇阳子弟出镇北疆六镇诏书》。

向淇阳各家子弟中,征召没有继承爵位、生活压力大的各家庶子或普通淇阳籍百姓,编练成军,前往北方新设立的六镇开垦、屯守。

朝廷会对出镇的淇阳子弟,很大的优惠,其中包括开垦有功的奖赏,杀敌立功的擢升,以及升职的政策性优先。

且允许在自身稳定下来后,将淇阳亲属落籍当地,团聚。

这一举错,不仅是为了解决淇阳人口问题,也是为了彻底镇守北疆,防备幽并胡人作乱。

而效果也是十分明显,光是到今年十二月,淇阳人口,就已经减少至四十万,有望将至淇阳最优人口数,三十五万。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年来,在白枢的文治武功下,大夏国力的不断上升,加上对燕作战的胜利,夏国的武名已经深入北部诸族之心。

而代国拓跋氏与宇文部之间的作战,拓跋氏连战连败,最终丧失了对漠南漠北的控制权,只剩下代郡这个核心领地。

特别是在宇文、拓跋最后的决战,“宇文-拓跋紫蒙川大战”后,在大夏的帮助下,宇文部大胜,代国兵力损失惨重,

从紫蒙川逃出来的拓跋骑兵,只有万余骑,就连拓跋翳槐本人都险些丧命。

回到代都的拓跋翳槐,清楚凭借如今代国的实力,已经不能维持王号、称制,这早晚会为自己招惹祸端。

而且因为自己作战失败,国内已经有推翻自己,另立新主的风声传出。

为了保住性命,同时保存拓跋氏,拓跋翳槐炸称有消息传来,夏国将在年初,趁代国实力受损,北伐,提出投降的建议。

恰好,这时,夏设东夷校尉所属骑兵、北疆府骑兵,突破了之前的“夏代合约”,出现在双方缓冲区之内,给代国君臣极大的压力。

在内外压力下,许多鲜卑大人妥协了,拓跋翳槐诛杀了几个对自己心怀异心,以及不同意投降的鲜卑大人后。

于今年二月,向夏国上降表,称臣,并自愿接受夏国对自己的任何调整,姿态放得极其低。

但实际情况是,白枢如今全部精力都在国内的政治建设上,根本无暇北顾,夏军出现在缓冲区,只是东夷校尉、北疆总管的命令。

至少在国内一心修文的政策下,并没有兵发代国的意向。

可对于意外之喜,白枢从来不会拒绝,也并不介意对外展示自己的仁慈,以达到削弱敌人抵抗意志的目的。

最终册封拓跋翳槐为代国公,鲜卑右贤王,代郡太守,赐淇阳国公府一座。

(夏国为了管束桀骜不驯的鲜卑人,设有大单于、左贤王、右贤王三个职位,分别由宇文逸豆归、慕容轩、拓跋翳槐担任,这也是白枢玩的制衡手段。)

至此代郡和平收复,至于之后如何和平从拓跋氏手中,将代郡过渡到朝廷手中,白枢相信,鲜卑人还是玩不过汉人的。

代郡收复以后,夏国北部就只有燕国这一处建制国家,在漠南称霸的宇文部,以及散落在广大漠南漠北之间的游牧部落。

其中宇文部是明确向大夏称臣了的,而那些散部,加起来人口也有数十万之举,不过散落在各地,统合起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若全部交给了宇文部,说不定又会养出一个拓跋部来。

于是为了防备北部的游牧散部,以及一些心怀异心的部落,白枢下令,在幽并二州北部边界地区,秦汉长城以外的广袤草原地区。

选择水草丰沛,适合建城,靠近夏境的狭长地区,设立六个镇:

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以六镇镇压北境,以及漠南漠北的散部胡人,归属北疆府,听从北疆府总管、东武王白林的调遣。

(田禋因为年事已高,于北定五年去世,缺位由东武王、幽州镇守白林出任,幽州镇守的位置,由广宁王白铁出任。

白铁为白枢三子,白锴兄弟,在族评中素有勇武之名。)

而六镇的最终设立,同时也配合了《淇阳子弟出镇北疆六镇诏书》的实施。

自此,夏国通过六镇、北疆府、东夷校尉、鲜卑三王彻底掌控了辽阔的北部边疆。

北境从此少有战事传来。

北定十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