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王国兵司马定制,秃发乱吴国衰弱(1 / 2)

第492章 王国兵司马定制,秃发乱吴国衰弱

咸宁三年

司马炎见齐王司马攸,依仗着自己的才学以及笼络人才的手段,在朝堂上的声望愈来愈高。

害怕自己突发意外后,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

以太子司马衷的实力与手段,根本无法与司马攸对抗。

他决定提前让在京的司马氏诸侯王,就封,以削弱在朝堂中央的影响力。

但又为了防止诸侯大国实力太过于突出,其余次国、小国无法钳制,且形成西汉初年的尾大不掉的后果。

于是他又一次修改了分封食邑制度:

一: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

二:将原下国五千户的限制提高至万户,与次国等同,而民户来源,从所近县划分补满。

三:在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中尉需要报请中央朝廷批准,不可擅自任命。

四:仿照西汉,实行推恩令,但只仅限于大国,大国诸王之后,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

其次为了让地方形成制衡,又增加了非同姓公侯的实力。

即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之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一千一百人的军队,其中尉,仍需报中央批准。

修改完毕后,司马炎认为有必要拿给其他人看一看,以免出现纰漏。

便召来中书监荀勖,向他询问意见。

荀勖言:“诸王当中大多担任着各地的都督,若让他们各归封国,将使朝廷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

且分割郡县,以充实封国,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声载道;再有王国置军,也会削弱国家军队的数量。”

“那荀卿认为如何?”

“臣以为,可修改都督制度,以补充封国制。”

早在炎汉时期,就有都督制度,只不过并没有形成定制,而是时有时无,大的都督区域,跨州连郡,小的都督区域,只有方圆百余里。

且都是暂时性,少有长期设置。再有天下大定以后,汉的都督制已经大都消除,除了在汉吴边境保有都督区,其余地方都已经变为州郡或都护府。

而今司马氏篡夺皇权,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与大汉没办法比,一直担心地方作乱,所以在天下范围内设置了多个都督区,以司马氏子弟充之,监督地方。

这些都督,大多都是封王或封公,若真的就封,则天下势必产生一些混乱。

随后,在与荀勖的不断商讨中,司马炎终于定下了都督制度,使之与封国制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都督由中央任命,由皇帝授予符节,又称为持节都督。

持节都督又分三等:都督诸军事为上,监诸军事次之,督诸军事为下。均持节,表示朝廷赋于都督的权力。

而持节又分三等: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太守、国相)以下官;

持节有权诛杀无官身之人,若在战时,权利可与使持节相同;

假节只有在战时,才可杀犯军令者,平常之时无权随意杀人。

而除此之外,还有“假黄钺”这个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

若被天子授予假黄钺,可以专戮节将(即持节都督)。

随后又重新划分天下的行政区域,不过大致与汉同,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区别。

依旧以州、郡、县三级划分行政区域,不过这只在没有划分都督区的情况下。

有都督制的情况下,以都督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一切听都督之令行事。

打开天下舆图,司马炎根据有司提供的当地情况,以及河流变道后的新情,重新将天下划分为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

在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在郡以太守主事。

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三月

司马氏诸王大多离开京师,回到自己的封国中,但仍然有因职未归封国者,司马炎下令,有诸侯王未就封者,大国置守土一百人,次国八十人,下国六十人。

就在朝廷不断调整行政区域,以及诸侯王还在路上,没有就封时。

内附在凉州与秦州附近的鲜卑部落,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趁着秦凉空窗期,以为大汉报仇的名义,掀起叛乱,并得到了附近诸多羌胡部落的支持。

四月

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攻杀秦州刺史胡烈,占据了秦州诸多郡县。

四月二十三日

又在金山击败凉州刺史苏愉,苏愉仅带着数十人败退入治所固守待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