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君贤对求贤若渴,恻隐心蜀中安排(1 / 2)

第451章 君贤对求贤若渴,恻隐心蜀中安排

见众将退却,刘备立即走下高位,对着诸葛亮施礼道:

“先生大恩,朕获利多矣,平生从未见过如先生这样,不为权势,不为高位,一心只为天下百姓之人。

且甘愿待在平原王身后,只为了让天下早结束战乱,实乃大义。请受朕一拜。”

诸葛亮连忙阻止道:

“陛下万金之躯,身负天下生民,亮一介草民,岂敢受此一拜,还请陛下莫要如此。”

刘备被诸葛亮坚决的态度阻止,也只好作罢,这次不再高坐,而是与诸葛亮在下方相对而坐,亲自为其斟茶:

“先生高义,朕实在佩服,元直多次在朕耳边提及先生,言先生有治国、匡扶社稷之才,如今见到先生,其言实在贴切。

朕急切的希望任命先生为国宰,奈何朕非是一人,而又有许多臣工,若行此事,恐尽失人心,故而愿意将益州交于先生治理,且适时将先生放于朕身边,以备适时咨询,不知先生之意如何?”

诸葛亮连忙施礼道:“亮本乡野之人,适逢乱世,这才无奈出山,见遍世间疾苦,百姓流离失所,这才以益州赠送陛下,以期望陛下早日结束战乱。

亮实非贪图高位之人,今己愿以成,天下再也没有能够阻挡陛下的了,想必不出三年,天下就有望重归一统。

因此亮希望陛下能够准许在下归隐田园,平静安慰的了却余生。”

刘备有些着急,连忙起身,这次也不管诸葛亮阻不阻止,直接施礼道:

“先生乃天纵之才,是上天给予朕的贤才啊,若是遗失于野,定会有违天意,被人知晓,又失却人心。认为朕没有德行,留不住先生这样的大才。

其二先生才华横溢,空老于乡间,实在可惜,若身居高位,乃至国宰,定能造福一方百姓,甚至于天下人。

若任由先生归隐,朕实在是心痛,为大汉心痛,也为天下百姓心痛。

三者,先生无怨无悔,助朕良多,又不贪名利,送朕益州,朕不报此恩,还能称之人否,还有脸面立足于世否。

朕拳拳之心,还请先生怜悯、体谅,千万不要弃朕而去,要不然,不管是朕自己,还是徐元直,都不会轻易饶了自己。”

诸葛亮阻止不及,又听完刘备的言论,实在是有些犹豫。

此前自己躬耕于南阳,受到水镜先生的影响,日子过得十分悠闲,谁知曹军攻破襄阳,乱军四散而走,自己所在之地也被乱军与劫掠的曹军毁了,又不愿意侍奉曹操。

为了保命,自己只好庇身于刘表公子刘琦门下,本来按照他的想法,帮助刘琦,就是帮助他自己,故而为他献上了外放江夏之计。

因为如此自己就可以在刘琦门下,安然渡过这乱世。

谁知刘琦深陷危机,为了不让自己的伞破了,只能献计,让刘琦投靠刘璋,最后果然保得一命。

不曾想,在巴郡时,不断见到从荆州以及其他地方,躲避战火入蜀的百姓。

诸葛亮本来就是仁义之人,看不得百姓受苦,便立下了要早日结束乱世的志向,这样既不失了自己的良心,也能够让自己过一过安稳日子。

便又为刘琦献了夺益州,献于刘备的计策,并自己亲自执行,一直到今天,都是无比顺利的。

谁知刘备竟然以皇帝之身,下拜自己这个一介草民,这在史书上也少见,面对刘备的如此恳求,诸葛亮犹豫了。

他又一次推翻之前的所有想法,并开始重新思考今后的道路。

良久,诸葛亮看见一直弯腰不起的刘备。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皇帝,不顾自己年老的身体,尊贵的身份,如此恳求自己这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草民,自己难道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也罢,陛下如此看重亮,亮便顺应陛下的征召,以供陛下驱使。”

然后对着刘备政事行了臣礼。

刘备见状大喜,然后拉他一同讨论蜀地的治理,完全忘了如今还被困成都的刘璋。

天下都说曹操求贤若渴,但是刘备同样如此,甚至比之曹操还要饥渴。

曹操从被封为韩公之后,就极少亲自邀请贤才,只是将人才招致公府奏对,态度只能算和蔼。

封王之后,更是态度强硬,对于有名的名士、贤才,则是顺之者活、逆之者亡。

而刘备不一样,封公封王之后,只要是他认定的德才兼备的大才,他都能够做到以礼相待,甚至平辈相交,生怕贤才跑了。

哪怕是登基以后,面对白艺、徐庶、关羽、吕布、孔融等人,都是以平常身相交,若不是口中专属皇帝的“朕”字,与王公时没什么两样。

如今如此对待诸葛亮,也就十分合理了。

······

成都城内、刘璋府邸

听闻刘备亲至,刘璋惊恐不已,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今汉帝亲至,成都恐怕危在旦夕,诸卿有何建议。”

从事王累出列言辞强硬道:“不管是汉帝亲至,还是韩帝亲至,成都不是绵竹,诸葛亮与刘琦想要拿下成都,必不可能。

如今城内还有精兵三万,粮草充足,主公与先主施恩多年,百姓多有称善,故此听闻成都危若累卵,军民都愿意为主公卖命。

如此上下一心,加上成都城高池深,纵使刘备大军十万,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无法攻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