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丨初恋 第五回:“亲爱的,你慢慢飞”(1 / 2)

《我的野蛮女友》是我最爱,也是唯一一部纯爱题材的影片。据说是取材于真实经历改变的,上映后,让地铁成为了当时的“热搜”,引得很多小女孩都对那里,心生向往,而彼时,奉市的地铁也才刚刚开始修建中。

我记得是在高二,2002年某天在网吧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片子,从此以后,基本每年都会刷上几遍,如果吉尼斯有一个观看影片最多的纪录,我绝对有信心获此殊荣。

其中那首经典的《ibelieve》真的是百听不厌,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自己对未来的女友,大概齐有了那么一份描画:长长的披肩黑发,温柔中又不失一丢丢的小野性,然后两个人之间,一定要发生点轰轰烈烈的故事,曲曲折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实际上,影片的现实经历,是男主角最后还是和女孩成为了天各一方最熟悉的陌生人,片中在多年以后,两人再次于地铁邂逅,并通过相亲又再次重聚。而现实里,自从那场被女方家庭拆散分别之后,两个人从此都消失在了彼此的生活。

我也是后来看的次数太多了,才去主动了解这些,爱屋及乌吗,我还千辛万苦的从网上找到了原著,通过零零碎碎的翻译才发现最后的真相。

还有人记得“贝塔斯曼”吗?哈哈,请原谅一个中年老男人的絮絮回忆,和跳跃式的“胡说八道”。毕竟我的大学,并没有现在的孩子们那么“幸运”,没有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没有苹果笔记本,更没有某音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美好生活。

那时,系统一开始用的还是windows98,后来才是xp,就是那个风靡大江南北的“土豆花园”。2006年临近实习时,才出现u盘,最大容量的才64m,在这之前,我们上计算机课,用的都是3.5寸软盘,连word都不敢多存。

那时,《读者》、《青年文摘》,还有贝塔斯曼基本就是我课余生活的主要下酒菜,尤其是后者,有时候买些书还会送些“限量版”小礼品。

好在,那时宿舍标配一部铁通的电话,我只记得我们宿舍是6214开头的号码,需要插电话卡,前文说过,30大洋一张,如果一直煲电话粥,大概也就勉强能维持一个小时左右吧。

相对于一个月500大洋生活费的我来说,30元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毕竟那会一份两荤三素的食堂盒饭才3块钱。在没认识她之前,我的电话卡,只有在跟家里要钱的时候,才发挥它的价值,没出息啊。

第三次约会,我就比较正式了,没有了以往那种“随缘而安”的心理。将前一晚写好的信,寄出去后,早早的来到“五号楼”,坐在电脑前,一边打着浩方上的魔兽,一边时不时盯着电脑屏幕的右下角。

那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除了看见一个并不是朋友那种关系的高中同学的头像闪动,并和我借了三百块钱后,她一直都没有出现。

说到这位高中同学,也是一个狠人。高中时,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高一时,一次月考,政治卷一字未写,破天荒的收获了我校历史上的唯一一个零分,不出意料的又再次获得我校因为零分成绩的通报批评。

此君并不是玩世不恭的那种人,据说父亲是警察,家庭条件还算小康,平时也不是那种惹是生非或不学无术的学生,但是谁也不知道他那天为什么故意烤了个鸡蛋。

后来,在高中同学聚会上了解到,此君当时在大学大规模从事某些“考试黑科技”的行当,和所有同学都借过一圈作为启动资金,好像还不错,也没少赚。

回到正题,直到我待到日落西山,她还是没出现,我就莫名其妙的有点失落和心灰意冷,然后蔫了吧唧的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准备重新继续开始两天一线的平凡生活。

我是一个特纠结,特喜欢胡思乱想的人,甚至一度怀疑,我心里是不是还住着一个女人?按照某位心理大师的色彩性格学来说,我是典型的蓝色人种,稍微带一点绿色和红色,这就很矛盾很变态有没有。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很内向,工作前,一句脏话和黄段子都没讲过,高中时,舍友们个个都是“污妖王”,我听过之后,也只是淡淡一笑,更不会加入他们。见到心仪或者有好感的异性,绝对不会主动说第一句话。

包括后来和她一起逛街,我也从来不去看什么大长腿,她还打趣我说,挺正经呢?其实也不是,男人有好东西?我只是没和她说实话罢了,又摸不着的,看了又能怎样,嘿嘿嘿。

但是工作后,我好像还是我,我好像又不是我。因为那时需要做市调报告,必须要主动去各个楼盘的营销中心,一对一的和售楼员做细致的问卷调查,由不得自己不外向些,“能说会道”点,慢慢的,自己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忍不住的时候会破口大骂甲方,团建吃饭时,也会应和同事,配合着讲上两句黄段子。

我也一直在反思,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自己。是世俗让自己带上了一副面具,还是自己内心深处本来就有那么一副枷锁,只不过被社会慢慢消磨的打开了禁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