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投资要理智(2 / 2)

檀锦程也没有过多坚持,现在又不住石化家属区了,也不顺路,既然如此,那就算了。

“不用了不用了,我还有点其他的事儿。”李世奇连忙摇手道。

真够操蛋的,把人约出来,走的时候居然连账都不付。

用代理商的名义,在宜城建立一个较大的物流集散地,这是之前檀锦程所考虑过的最大让步,同时也可以为未来开拓中西部市场做一些准备。

檀立华听着儿子条理清晰的分析,用不带感情的语调叙述着生意经,真的是感叹跟不上现在年轻人的思路了。

回到家,檀锦程将今天的会面简单的跟檀立华说了说,让他不要再掺合其中,这事儿看起来有点复杂,应该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那后面要是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说汽车厂便宜卖给你,前提是闪驰科技在这边搞个生产基地你怎么说?”

对了,众泰的整车制造工厂在去年(2005年)已经正式建成了,第一批仿造的车辆已经下线了,身处浙省,又对汽车行业比较关注的檀锦程是知道这事儿的。

“不能这么说吧,儿时的回忆肯定是美好的,但回忆只能是回忆,我们要向前看,另外我现在手里有着600多号人要吃饭,明年还会招聘更多的员工,还有北仓ZF那边对我也不错,我做事情不能凭自己的私人感情来考虑。”

从感情上,他希望儿子能够回来投资,但从理性上,他又希望儿子不要回来,好不容易闯下的事业,就不要瞎折腾了,因此也是十分的矛盾。

因此对于现阶段没有造车计划的檀锦程来说,如果不能干净利落的拿下安哒尔的汽车生产资质,他还真是不着急,你爱怎么装就怎么装,反正我不着急。

能成,拿下汽车生产资质自然是最好的,不成也无所谓,反正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也不是特别的难,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鼻祖众泰最开始造车也是没资质的。

“第二个就是宜城的工业基础太薄弱了,在电动车零部件还有汽车零部件这方面完全没有优势,我把生产基地放在宜城,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还会提高成本。”

前世里,北仓的申洲国际曾在老家有过投资,建设了皖省最大的纺织品产业基地,但那是2008年之后的事了,另外温氏企业后来也落户自己的老家,这家更晚,是在2015年。

未来如果有需要,檀锦程自然是可以回来建厂的,但肯定不是现在,也不会把核心产能那一块放在这里,除非真能像北仓ZF支持自己那样,宜城ZF也用同样的力度支持自己的汽车事业。

而檀立华则不同,檀立华的一生都在这座城市,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要比儿子深很多,儿子有出息了,他的内心里是希望儿子能够回来建设家乡,顺带着衣锦还乡。

檀立华听后也是无语,他虽然不通做生意,但好歹也在国企里呆了这么多年,很明白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众泰这这种贼便宜的定价,感觉应该能卖得不错,指不定成为2006年汽车界的一匹黑马,其实这年头做生意就是如此的简单粗暴,所有的行业都是先干了再说。

说起来他骑的小电驴还是闪驰的产品,当初第一批入驻宜城的闪驰终端店铺,有一些搞活动,也有人送到他这里来了,现在这辆就是当时有人送给他的。

江城同样也是大城市,电动车的保有量也不低,2006年,闪驰科技肯定也是要入主江城的,另外包括像山城,蓉城,长安这些大城市也是2006年重点开关对象。

倒不是质疑儿子的决定,这个问题纯属他的个人好奇心,就是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出门之后,就连李世奇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向檀锦程说道:“小檀啊,今天有些怠慢了,啥时候有空来伯伯家做客,伯伯再招待你。”

通过借用资质,先把车造出来上市,之后再通过收购的方式才正式拥有了造车的资质,包括奇瑞这样的企业最开始都是通过借资质的方式实现车辆上市。

今天看儿子这态度,像是对于回乡投资没有多大兴趣,檀立华既感觉轻松,又觉得有些难过。

一年最高50万辆的产能,将闪驰以及风驰系列布局到全国各大城市,是完全足够也是必须做到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业前三的水平。

如果说2005年的闪驰科技是电动车行业里的一颗新星,那么2006年,檀锦程希望闪驰科技成为电动车行业里的一匹黑马。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