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黄歇所言,句句是真(2 / 2)

荆白闻言,嘴角一撇——

全盛时期的稷下学宫?

吹牛皮吹过分了吧?

稷下学宫,应当在齐宣王时期达到全盛——彼时的学宫中,英才荟萃,就连孟子这样的大神,也在学宫中讲学。

话说彼时的齐国恰好也在全盛时期——经过桂陵、马陵两场大战之后,齐国取代了魏国成为了新的天下第一强国,国力强悍,拥兵六十万,在国际上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就算后来秦国变法之后,国力渐渐赶上来,却也难以动摇齐国的地位。

和秦国的高压、愚民政策不同——齐国的政策颇为宽泛。

历代齐王,也大力推崇文教,于是临淄俨然天下文旅荟萃之地,稷下学宫更是声名远播。

在彼时的稷下学宫——天才遍地走,精英贱如狗!

就连齐王本人,也经常亲自前往稷下学宫,与大师、学生们在学宫中论政,求教治国之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某位默默无闻的学子能在稷下学宫声名鹊起,立刻便会被天下的君王视为人才——若想求官,轻而易举;就算不想当官,只想专注治学,也能被人尊敬地称一个‘子’字。

你曲阳书院就算再怎么牛逼,还能与这样的稷下学宫相提并论?

吹牛吧!

扯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荆白甚至笑了出来,不无嘲讽地问道:“黄歇,所谓‘全盛时期的稷下学宫’,你真的见过吗?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吗?”

“哈哈哈哈!”

扬眉吐气!

一路上接连被震撼,荆白甚至一度感觉自己和相里疾一样,成了没见识的野蛮人……眼下,终于有了秀一波见识的机会了!

哼!这个黄歇,当着相里疾这个蠢货的面吹牛,也便罢了。

还真把我也当野蛮人了?

黄歇:“我们曲阳书院,现拥有各派学宫三十六家,现有导师共计六百七十余人,学子八千余人!”

一连串数字,甩在了荆白略有些呆滞的脸上。

学子八千人?

吹牛逼的吧?

六百七十余导师……哥们儿,你怕不是将食堂打饭的阿姨也算进来了?

荆白显然不信!

黄歇也懒得解释,抬手遥遥一指:“看!那边就是曲阳书院了!”

……

曲阳书院,是黄歇的毕生心血,更是熊午良不惜成本、大力扶持出来的得意之作。

建设、维持这座书院,甚至比曲阳侯养兵花的钱还多!

而回报,显然也是丰厚的。

这座书院,无疑是支持屈原变法的最大底气。

每年数千毕业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是楚人——他们大多都出身于普通家庭,视曲阳侯为恩人。

这些没有派系、没有家族利益的毕业生,支撑起了楚国基层治理的重担。

有了他们兜底,屈原可以毫无顾忌地推行新法,而不用担心贵族官吏们集体撂挑子。

书院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